像OPPO一样,不要“思想复杂”通信
3月31日,在众多明星的助阵下,OPPO正式宣布2018年上半年的旗舰机R15将于4月1日正式对外发售。
3月31日,在众多明星的助阵下,OPPO正式宣布2018年上半年的旗舰机R15将于4月1日正式对外发售。
但看起来这场盛会却很难符合行业人士对“手机发布会”的定义。第一方面,早在半个月前,R15的详细配置及售价就已曝光;另一方面,手机配置并非是发布会中的重头戏,只是在盛会始终贯穿着明星拍照体验等等几个典型功能的强化输出。
然而第二天OPPO R15火爆的销量数字,却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关于“我要做一部什么样的手机”和“手机如何实现高销量”这点,咱们的行业是不是有些“想复杂”了?
先从发布会说起:啥时候开始,消费者缺席了?
消费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冷落“发布会”的,咱们还得从相声说起。
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行业,相声有着很多独特的规矩。例如相声演员在舞台上甩响了包袱、或者砸了一个极其漂亮的现挂,观众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热烈的鼓掌,而是像喝倒彩一样集体“噫”相声演员,以表对演出效果的肯定。
不过这个传统在2010年前后开始出现变化。首先是由于“噫”这个语气词有很大的地域特征,出了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几乎就成为外语;其次,郭德纲的爆火也带红了“于谦老师,马户于,叫一声‘吁’就停下来”的段子。因此在后来的很多相声剧场中,观众们嘴里的“噫”集体变成了“吁”。
只是随后带来的影响并没有“语音改变”那么简单。在知乎、贴吧还有很多相声爱好者的论坛里,不少人直接把“从噫到吁”作为德云社带跑偏观众,不再坚守传统剧场相声的“黑点”——而这样被请回相声剧场的观众,其实也并不懂什么才叫真正的相声。
从这一点上来看,手机发布会常常被称作“相声专场”,还真不是随口调侃:
自从乔布斯将“发布会”做成了一家科技公司最重要的外宣机会,手机厂商们便严格坚守着“路演舞台、LED大屏、纯展示类PPT、大牛级主讲人”的发布会标配。
严格来说,这样的配置很符合手机厂商的诉求:尽可能少的干扰因素让观众将绝大多数注意力集中在产品上,发布会主办方只需要通过“产品图像、主讲者声音、灯光色调”这三个变量的调整,就可以高效地传递信息。
但也这为消费者冷落“发布会”埋下了伏笔。
一方面,被定义为数码产品的手机,最核心的信息显然集中在设计语言和硬件配置上,也就注定了发布会展示位向这些信息倾斜;另一方面,发布会天然的外宣属性,不可避免地让很多C端受众,跳过本应该有的门槛而直接参与进来,在“没有足够信息基础”的情况下参与发布会。
于是手机厂商的市场部门想了想行业的昔日荣光,又望了望自己有限的预算,毅然决然地将发布会的资源投入到“行业认为有用”的信息上,于是多数时候的发布会是科技与参数的代名词。
而本质上从来不属于行业的“大众消费者”们,以及“大众消费者”们作为主体的营销场景,也就在这个 “标准的发布会”过程中主动放弃。
相比之下,能够做到卖发布会门票的锤科,做的就颇有些“德云社”的风骨:他们允许不太懂的消费者把“噫变成吁”,允许发布会拨出一大部分时间来讨论数据、配置以外的事情,不得不说是一次公众注意力对行业的“报复性”宣泄。
可说到底,还留有那么一点“手机匠人”骄傲的锤科也并没有真正把发布会门槛降下来。
实际上,回归到核心上,新机发布终归得是面向市场的,在消费层面激不起一丝波浪的发布会找谁来为“产品”买单?那些高大上的科技数据也只会落在厂商自己的陈列柜中积灰而已。
回到商业本身:啥时候开始,目标乱了?
最近华为P20系列发布,以“HUAWEI FullView” 全面屏、徕卡双摄 / 三摄、360 度的全方位人脸识别惊艳了行业,但却留下一个小尾巴让人调侃,就是发布会现场全程拿苹果、三星的数据作为碾压的标准,像比iPhoneX屏幕还要高23%的屏幕亮度、比苹果的 iPhone X 和三星 Galaxy S9 都要快的面部识别速度,尤其在炫耀拍照性能的时候,更是非常直率,直接拿几方的数据拿出来晒一晒。
作为国产手机大佬的华为尚如此,其它跟随厂商小米、魅蓝、锤子等等更是习惯如此了。这种盯着“对手”的做法并不是不对,毕竟理工男的思维就是这么“评测化”,但这也实际上助推了一个现实:同质化严重。
一直以来,厂商们都在想办法创造着红利,这种办法集中体现在对产品的创新上。对于创新,厂商们也始终遵循着一种固定的模式:从技术层面出发,停留在手机硬件配置上的革新。尤其是以创新领头者为标的,在参数、设计上尽量靠齐。
事实上,2018年的手机市场并不是那么的景气。过去几年持续拉动中国手机市场增长的智能机换机、通信标准升级、互联网爆发、低线消费升级红利正在淡出,而手机同质化使得消费者失去换机动力,甚至在国内疲软的手机市场反应下诞生了一个新词汇——红利真空期。
尤其在数据调研机构GfK的报告中,这一趋势的延续并一下指到“在2020年5G商用前”,看来各手机厂商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了。
在这种现实下,惯用以前的老办法是万万行不通的,因为拼参数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无视商业规则的恶性竞争,众多互联网手机品牌倒下甚至一些老牌手机品牌没落皆因于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返璞归真,回到商业初衷之中。毕竟在盯着这个领导厂商,那个旗舰爆品的时候,你还有几分心思去找到“对的人”?
一个简单的逻辑:服务消费者
于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手机,如何读懂消费者的需求就成了厂商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跟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发生化学反应,如何读懂消费者的需求,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并不是手机厂商的自主研发与革新才能引领现在的手机行业走出低迷。
这里有两个例子:一个OPPO,一个荣耀。
一路狂奔,直接拿下全球第四的OPPO,直到今天还在强调一个“本分”二字。
“本分”就是在隔绝外界的压力、诱惑和挑战,去把握做事的正确方向。对于OPPO来说,我们认为最大的对手还是自己。”OPPO副总裁在前不久的OPPO春季新品沟通会上强调。
而OPPO最早的定位,一度让当时的竞争对手吃惊,因为OPPO不像当时的中华酷联四大品牌讲求产品线齐全为中国市场所有消费者服务,而是精准地锁定了一个标签化的群体“年轻人”。这一看似是牺牲市场份额的决定,却换来了如今OPPO2亿持有者的领头地位。
一词以概之,就是“精准”,这不止于你看到的OPPO年轻人盛典,更源自于OPPO在产品的差异化定制上。比如,核心聚焦于几个年轻人的痛点功能,不断迭代深化,甚至不惜花费大量时间逆向影响供应链,与供应商共同开发元件。这可不止是小供应商,还包括了垄断市场的高通、联发科和索尼。这点在OPPO R15上也可以看到,比如再次与OPPO联合的索尼,专门为OPPO定制了核心拍照元件IMX519,而联发科也与OPPO共同进行了超级应用的优化处理。
对于OPPO来说,渠道和营销也要基于这种逻辑。此前OPPO密集抢占线下,一方面为了消费者触及,而且也为大量更看重现场体验和售后放心的群体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渠道。随着实体门店同样深入人心的,也有OPPO的品牌,这为接下来的品牌升级和市场鏖战做了准备。
“除了初心不能变,我们之前所有的这种战术、打法,其实都可以审时度势地发生调整和变化,做到“无可亦无不可””正如吴强所说,在用户指引下,没有什么打法可,什么打法不可。因此,OPPO正在扎实内功的前提下,向更高、更广的领域参与竞争,把战线拉到一线城市:前不久OPPO的上海超级体验店正式开业,而它与以往OPPO线下渠道的区别更在于,“体验”二字,店内浓浓的艺术气息将OPPO的“至美”追求体现无遗。
而OPPO也正在科技创新、品牌升级、市场布局和产品观上进行“渐变”。
另一个例子,荣耀,它专注的特征也很明显,从“笨鸟”一词就可以感受出来。比如小米在最近提出销量两把刀“创新”、“品质”,实际上也是最早源自荣耀对于产品的理解。说起来,荣耀可谓互联网手机品牌中的一股清流,不追风口、不炒概念,就像赵明始终强调的那样,跑对方向比跑得快更重要。
总结:
事实上,对于各厂商而言,“如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比“如何实现高销量”更值是思考的课题。因为,第一个问题痛了,第二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想得太复杂,不一定是好事儿。
来源:互联网指北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