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完各大电商平台的螃蟹:把我都给整不会了观点

互联网江湖志刚 2023-11-09 12:55
分享到:
导读

评测完各大电商平台的螃蟹:把我都给整不会了

前两天,孩子要吵着要吃螃蟹,于是想趁着各大电商都在标榜低价买点螃蟹,过过瘾。

今年双十一,平台火药味十足,到底谁最便宜谁家品质最好,是骡子是马,咱们得拉出来溜达溜达。在满足味蕾之前,也想着就此机会帮读者们排排雷,看看各家平台更值得买。

既然都已经下了“血本儿”,那么检测就自然要找靠谱儿的机构,毕竟这大几斤的螃蟹都买了,何必再省检测花的那点银子?

咱就是因为这瓶醋才包的这盘饺子,嘎嘎真实。

在第三方检测这块儿,华测还是有实力的,不仅有CMA、CNAS资质,也有160多间专业的实验室,上万人的技术团队,专业性没得说。

为了尽可能做到检测标准的统一,互联网江湖团队委托华测对四大主流电商、直播平台的大闸蟹商品,在缺重、死蟹、包装储存等方面进行检测。

结果到底咋样呢?废话不多说,上菜!

“横行”双十一,买螃蟹要价格也要品质

这次给他们检测的大闸蟹,是从四大主流电商、直播平台的大闸蟹销量前五里面随机抽选购买的,我们从每家平台分别抽选了两款同规格的大闸蟹。

不测不知道,四大主流电商、直播平台的大闸蟹,在缺重、死蟹、包装储存等方面,也会有部分样品不合格。(PS:天生脸皮薄,还怕得罪人,我就不具体提及电商平台名称了,后文权且用B、C、D代替,请勿对号入座)

首先测的是净重,检测人员对螃蟹整体净重进行了检测。

结果发现,京东、B平台抽检品牌大闸蟹实测总净重方面符合标准;

C平台某品牌大闸蟹实测总净重1228.6g,标识总净重1400.0g,缺重率占比87.8%;

D平台某品牌大闸蟹实测总净重1308.8g,标识总净重1400.0g,缺重率占比高达93.5%。

好家伙,明码标价的商品,只有京东和B平台通过检测,另外几家在净重上都有不同缩水,尤其是C家,1228.6g净重的大闸蟹,竟然实测净重比标识少了171g,就差把缺斤短两写包装上了。

更离谱的是单蟹净重。

螃蟹嘛,自然是越大越好,个头大的螃蟹也越贵。所以,很多商家用个头小一点螃蟹来充数,也能降低一些成本。而这次检测的大闸蟹,单蟹净重也是不合格的重灾区。

根据检查报告,京东平台某品牌大闸蟹标准要求单蟹重141.0g,单蟹重符合8只,总数8只,没有缺重的问题。遗憾的是,单蟹净重合格的也就这一家了。

B平台抽检的品牌大闸蟹标准要求单蟹重141.0g,单蟹重不符合2只,总数4只,有一半儿都缺重。

C、D平台某品牌大闸蟹标准要求单蟹重141.0g,单蟹重不符合8只,总数8只……

看到这,这报告有些看不下去了!破防了啊,家人们,这究竟是我手气太差,还是无良商家太多?

包装方面,看上去都还说得过去,毕竟都是大平台,包装上用了铝箔袋、泡沫箱、铝箔袋、隔离层、冷媒,标准化的包装流程,也没有破损残缺,在包装成本上,大家都是舍得投入的。

包装好,未必冷链运输就做得好,抽检中发现,多个品牌大闸蟹存在包装内温度偏高情况,C平台实测温度达15度。

真正让我破防的不是净重,而是残蟹。毕竟残蟹是最影响观感的,看见残蟹一瞬间就没有了烹饪的欲望。

检测发现,各平台抽检商品综合表现比较好,只有C平台存在检测不合格情况,同一品牌两批次产品中均出现瑕疵蟹,收到的大闸蟹已经出现腹黑情况,让人第一眼感官的“印象”不好。

另一个影响观感的是,B、C、D三个平台还存在商品标识不清,开箱后大闸蟹码放散乱等问题,要是别的商品还能理解,但生鲜类商品,越乱越让人感觉不新鲜……

评测下来,最靠谱的是从京东下单的大闸蟹,在净重贮存和品质方面,京东的大闸蟹全面胜出,既有好的价格,也有好的品质。买这几斤大闸蟹下来,还是得靠京东来拯救我的钱包,属实是没有辜负我这个十年老粉。

有了这次的经验,我总结出了个道理,买大闸蟹要么直接去京东买,要么在其他平台就买了以后就别比较,越比较越扎心,像我这样掏钱给自己找罪受(去检测),属实是难绷。

不过,这次检测也让我悟了一个道理:“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不幸的家庭真的是各有各的不幸,而好的商品和服务也都是类似的,但不好的商品和服务却各有不相同…… ”

这个双十一,买东西不仅是要低价,也同样要有品质和服务。

低价的本质:供应链的极致性价比

虽然平时买的东西也不少,但很少给大家做评测,这次我为什么选择大闸蟹这一品类做评测?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螃蟹是生鲜里最难运输存储的商品之一,检测大闸蟹,其实也是在检查各家的生鲜供应的品控做得怎么样。

非标品背后是电商平台运营能力的试金石。尤其是电商节期间,整个行业都很忙,这个节点不出错,更能体现出平台的真实水平。

大闸蟹的品质怎么样,背后透出的是整个生鲜的品控能力,背后考验的是源头选品和物流,尤其是双十一这种节点,整个物流体系压力大,检测大闸蟹的品质,其实也是在检测各家的冷链物流能力。

京东品控做得好,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个原因是自家的物流足够强,另外就是品控真舍得下本儿。

在生鲜产品上,京东做到了源头产地直发,既有好价格也有好品质,这才是最关键的。

听一个在京东做品控的朋友说,京东在品控上花的心思可不少。拿大闸蟹来说,小小的一个大闸蟹,有100多人的品控团队到一线去做抽检、调研,每发一单都会有驻场人员和第三方的监控老师参与。如果是参与百亿补贴的商品,京东还会提前看备货量是否充足,如果商家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则会第一时间停掉问题商家的百亿补贴,产品不符合品控标准也会有人现场第一时间处理。

比如,阳澄湖大闸蟹很有名,但市面上卖的很多所谓的“阳澄湖大闸蟹”都不一定是产自阳澄湖,如何解决这类生鲜非标产品的问题?京东的朋友解答了我这个外行人的疑问。

除了产地直发,京东常年与当地的阳澄湖大闸蟹协会合作,协会根据养殖户的养殖面积和产品,给一定数量的经过溯源认证的蟹扣,另外京东也会参与到阳澄湖的整个开捕,跟协会达成共识,并且参考协会的标准去做相应的标准化处理。对于不符标准的商家做出整改、罚款,甚至下架等相应处理和处罚。

“从数据来看,消费市场其实更关注的是大闸蟹的规格大小和鲜度,大家都想买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据这位京东的朋友透露,目前京东也在做自有生鲜品牌,不只是大闸蟹,京东也会到产地一线直接买走品质好的货,没有品牌溢价,就是单纯地带来更多品质好的产品。

我之所评测螃蟹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文艺点讲,我觉得大闸蟹很能反映一个电商平台的腔调。没有人天生喜欢便宜货,大家都想用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更好的商品。

像大闸蟹这样的生鲜产品,其实更讲究购买体验,毕竟,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会偶尔想要改善一下伙食,想要有些格调。所以平台的讲究也得有腔调。有生活格调,意味着要远离大卖场的喧嚣,当然兼顾品质和格调同时,还要更实惠,这才能给人一种品位生活美好的感觉。

因此,大闸蟹这个品类做好了,能增加平台腔调又接地气,烟火气十足,同时,还能满足我的小确幸,这不正是当下咱们普通老百姓最舒服的姿势吗?

我们啃的是大闸蟹,其实本质上是葛优躺。这种“躺”不仅要躺得舒适,也要躺的舒心,这就意味着性价比要高。如果平台能更好地满足这种舒适、舒心、性价比高的生活方式,那么用户对平台信赖感也自然更强。

说穿了,我们过双十一,不只是要低价,而是要极致的性价比,平台要做到这一点,不深入供应链,做透供应链是不行的。

低价、品质背后,双十一的竞争力逻辑

说实话,这次看到华测的报告,我的内心os是复杂的:京东表现在我的意料之中,也夹杂着些许惊喜。

首先,京东在品质上胜出是情理之中,毕竟是京东一直都是品质代名词,即便不是最优的,也肯定是排在前面的,这一点,我想不少京东用户跟我的感知应该是一样的。

惊喜是,这两年百亿补贴低价战略打得很猛,京东能否兼顾低价和品质是我一直以来都有的疑问,尤其是生鲜这种非标品,品质对应的是成本,要做的兼顾非常考验平台的运营能力。惊喜就惊喜在这里,品质上京东居然还是顶住了。

这也契合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抛开品质谈低价毫无意义。

小小的螃蟹背后,其实也是双十一的一个缩影。今年的双十一,非常有当年的那种竞争的氛围感。

当然,我们乐见其成,毕竟电商巨头打得越欢,咱们消费者越爽。不过,如果商品价格下去了,品质上不来,那么用户的机会成本其实更大,就像大闸蟹,买回家发现死了、腹黑了,到头来还是得麻烦。

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心态,我们其实更愿意看到打“价格战”的同时也打“品质战”。

平台直接争夺用户市场不仅仅是靠低价竞争,更是靠性价比的竞争力。

所谓竞争逻辑就是靠低价抢市场抢用户,去跑马圈地。

而竞争力逻辑就像京东做的那些,核心其实是不仅是靠价格,还有品质和服务。这个逻辑下,京东刀口是向内的,倒逼团队创新和运营能力创新。毕竟,当市场足够卷的时候,就得靠创新。

价格与品质就像是鱼与熊掌,终不可兼得。京东能坚持做低价与品质,也让很多同行看不懂。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在行业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京东有自己的经营哲学和经营底线。

作为消费者,也庆幸在这个高度内卷的市场中,还能有这样的坚持存在,毕竟有了这份坚持,我们才有机会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群魔乱舞的当下,希望这个行业初心能坚持下去,也希望大家天天都能有双十一。


京东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