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北京银行“城商行一哥”荣光,霍学文任重道远快讯

商业范儿 2024-10-09 12:22
分享到:
导读

北京银行作为城商行的“领头羊”,虽然在资产规模上仍居城商行之首,但在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等方面已显出增长乏力的迹象。加之股价长期低迷和内控问题频发,北京银行的市场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

北京银行作为城商行的“领头羊”,虽然在资产规模上仍居城商行之首,但在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等方面已显出增长乏力的迹象。加之股价长期低迷和内控问题频发,北京银行的市场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

在被视为新增长引擎的零售竞技场上,自董事长霍学文上任以来,北京银行对零售业务开展深耕细作。即便转型之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但要真正把零售业务实现从“肥肉”到“口中食”,仍需克服重重困难。

增长乏力,地位难保

9月20日,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公布的批复文件显示,同意北京银行收购北京延庆村镇银行并设立北京银行高塔支行,承接延庆村镇银行全部的资产、负债、业务和员工等。

这意味着,北京首家村镇银行将解散。截至2024年上半年,北京银行纳入合并范围的村镇银行共有10家,但仅4家实现盈利,合计亏损额达到1665.53万元。

从整体经营形势来看,2024年上半年,尽管北京银行在资产规模上仍居于领先地位,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关键指标与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同行相比,其“老大哥”的地位早已岌岌可危。

在营业收入方面,北京银行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55.44亿元,同比增长6.37%。实际上,自2018年以来,北京银行的营收增长出现放缓趋势,尤其是2020年以后,营收同比增速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呈断崖式下降。

拆解营业收入的具体构成,2024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仍为北京银行的营收支柱,为255.36亿元,同比增长3.84%,占总营收的比重为71.84%。因此,非利息净收入也成为推动北京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24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00.08亿元,同比增长13.43%,在营业收入中占比28.16%,同比上升1.75个百分点。

在净利润方面,北京银行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79亿元,同比增长2.39%。而这是自202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并已连续三年呈现下滑趋势。2021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45%,2022年为11.4%,2023年回落至3.49%。这一趋势反映出北京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在减弱。

不过,查阅财报会发现,北京银行2022年在营收微增的前提下,归母净利润还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主要是因为2021年和2022年降低了贷款减值准备金计提规模。2021年和2022年,北京银行的计提减值准备分别为141.29亿元和133.73亿元,分别核销164.07亿元和109.06亿元,从而保证了利润增长。

国内17家A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在2022年便已被江苏银行超过,失去了“城商行一哥”的位置。2024年上半年,江苏银行以营业收入416.25亿元、归母净利润187.31亿元继续位居榜首,北京银行排名第二,但与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宁波银行、上海银行的净利润差别并不算大。

从资产规模看,截至2024年6月30日,北京银行总资产3.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25%,排名第一,超过江苏银行的3.77万亿元,但北京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要低于江苏银行。

在股价和市值方面,北京银行上市17年来,一直未曾突破上市当年的高点。2007年9月,北京银行上市的开盘价为6.30元/股,市值一举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412亿元,并在当年10月达到7.17元/股的最高点。此后股价涨涨跌跌,直到2024年10月8日收盘时,股价仍只有6.03元/股,总市值为1275亿元。

纵观北京银行多年的发展,其增长乏力及股价低迷可能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北京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净息差的持续收窄。截至2024年6月末,17家上市城商行净息差平均值为1.61%,而北京银行的净息差仅为1.47%,整体排名下游。这意味着北京银行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其核心盈利能力较弱。

其次,北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连续三年上升。2022年上半年为21.55%,2023年同期为24.89%,到2024年上半年达到了25.63%,显示出成本控制压力增大。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业务及管理费91.11亿元,同比增长7.93 亿元,增幅9.53%。其中,员工薪酬为50.04亿元,同比增长12.15%。

再者,尽管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022年的1.43%下降至2023年的1.32%,再到2024年上半年的1.31%,实现了“三连降”,但仍在17家城商行中排名前五。同时,其“关注类贷款”数量从去年上半年的295.95亿元飙升至今年上半年404.57亿元,潜在贷款风险因素明显增加。

此外,北京银行也存在业务转型缓慢的问题。相较于江苏银行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过度依赖传统的利息差收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依靠传统业务获取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北京银行的盈利能力自然受到影响。

内控薄弱,违规频发

北京银行作为国内较早成立的城商行之一,曾经在资产规模增长方面表现出色。1996年,北京的90家城市信用合作社重组改制成北京城市合作银行(后相继更名为北京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时,表内外总资产仅有200多亿元,净资产约10亿元。

十年之后,也就是上市前的2006年年底,北京银行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分别达到2729.69亿元和98.4亿元,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2330.90亿元和1295.77亿元,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即便在二十年高增长过后,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截至2023年年底,其仍保持了城商行中少有的10%以上的年均增速。

然而,伴随规模扩张而来的是内控和风控系统的短板逐渐暴露。尤其自2019年起,北京银行不仅面临着业务增长放缓的问题,更陷入了频繁被监管部门处罚和客户投诉量激增的困境。

根据公开信息,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北京银行收到的罚单张数和罚款金额在城商行中排名靠前。例如,2020年和2021年,北京银行分别收到16张和13张罚单,分别在当年城商行的处罚排名中占据第二位和第一位。

2020年12月,北京银行因“对外销售虚假金融产品、出具与事实不符的单位定期存款开户证实书”等15项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开出4290万元的罚单,约占当年全国城商行被罚款总额的三分之一。

2023年6月,北京银行连续收到两批大额罚单。其中,6月5日,北京银行衢州分行因5项违法违规,被罚款145万元;6月21日,北京银行又因“房地产类业务违规”、“地方政府融资管理不审慎”等14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4830万元,创下城商行单次罚款金额的新纪录。

2023年10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2023年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评价结果。40家参与评价的头部城商行中,北京银行综合得分排名第二,但是“公司治理能力”、“收益可持续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三项得分仅排在第12位、第23位和第23位。

进入2024年,北京银行被处罚的势头仍未止住,仅上半年就已被罚没金额超过600万。其中,2月1日,北京银行因多项EAST数据问题、存款分户账流水数据漏报、个人存款分户账明细记录数据错报等10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330万元。

不仅如此,北京银行的客户投诉量也急剧飙升。根据北京银行2023年ESG报告披露,北京银行办理客户投诉3.57万件,较2022年增加2.36万件,同比增幅达195.04%。其中,个人贷款业务投诉占比35.77%,位居榜首;信用卡业务投诉占比32.25%,排名第二。同时,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北京银行因征信出现为其他个人消费贷款、虚假宣传、暴力催收等问题屡屡被投诉。

2022年3月,原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空降”北京银行出任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北京银行进行了多项组织架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尝试,试图通过这些发展战略来提升竞争力。

不过,在霍学文掌舵的两年多时间里,北京银行并未能有效地扭转被频繁处罚的局面,这也表明改革进程中的难度和复杂性。

从深层原因来分析,北京银行多次被处罚凸显了内控和风控能力的薄弱。北京银行由城市信用社重组改制而来,原本就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改制后,虽然一些问题得到了缓解,但资产差、不良高、内控差等问题依然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

违规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银行的声誉,还带来了法律风险和监管处罚。从声誉角度来看,频繁的罚款严重损害了北京银行的品牌形象,使其在投资者和客户心中的信任度下降,并可能会对银行的管理能力和合规性产生质疑。

在财务方面,巨额罚款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利润。这些罚款支出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对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为了应对违规问题带来的风险,银行可能需要增加风险准备金,进一步影响了财务状况。

与此同时,客户投诉数量的激增同样值得警醒。投诉主要集中在个人贷款和信用卡服务上,这反映出银行在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上的欠缺。客户满意度的下降不仅会影响银行的品牌形象,还可能影响到其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在追求业务发展和规模扩张的同时,如何加强内控管理、提高合规性,是每一家银行都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零售“肥肉”,能否吃到嘴里?

近年来,零售业务因净息差较高且抗周期能力较强,被视为一块诱人的“肥肉”。国内上市城商行纷纷发力零售业务,试图在这一领域寻求新的增长机遇。

中报数据显示,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除成都银行、重庆银行、郑州银行没有披露零售资产总量外,其余14家城商行的零售资产规模均较2023年末有所增加。

截至2024年6月末,14家城商行零售资产规模达到8.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16%。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占据前三位置,其中宁波银行较年初增长11.57%,跻身万亿元规模之列。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也不乏隐忧。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如何保持零售业务的持续增长,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成为了摆在各家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霍学文自2022年出任北京银行董事长以来,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是对北京银行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优化,并在2023年三季度完成了零售业务条线的组织架构调整。整合原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养老金融部)、电子银行部职能,形成零售条线“一个统筹部门”(零售银行部) “四大利润中心”(财富平台部、私人银行部、个人信贷部、信用卡中心)的架构。这几乎与“零售之王”招商银行此前的组织架构调整如出一辙。

与组织架构调整相适应,霍学文还启动了以“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新三大战役”。在今年8月30日举行的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霍学文介绍,北京银行在零售方面以数字化策略为核心,以数据为血脉,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骨架,整合提升了财富管理体系,打通资产配置到客户、到产品、到渠道经营链条。同时,他还表示,“零售水晶球一期”已经实现了总行到分行的指标穿透。

此外,霍学文还对人事进行了大幅调整,包括提名副行长人选和调整分支行行长等。

从这些举措的实施效果来看,北京银行在零售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北京银行的零售业务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34.1%,较上年度提高6个百分点;零售利息净收入全行占比达40.12%。零售资金量规模接近1万亿元,达9749.4亿元,较年初增长10.2%。

到2023年末,北京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到37.7%,零售利息净收入占比达到46.94%。零售资金量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0365亿元,同比增长6.3%。

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银行零售资金量规模突破1.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34%。其在2024年半年报中评价,“上半年增量超过历史全年增量最高水平”。

霍学文持续押注零售业务来推进转型,一是为北京银行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在消费贷款和财富管理等领域;二是,通过零售业务的拓展,北京银行得以触及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增强了客户粘性。

不过,北京银行在零售业务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随着零售业务的扩张,北京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截至2024年6月末,北京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为1.35%,高于其整体业务1.31%的不良率,而2023年的零售贷款不良率还仅为1.15%。

另一方面,在零售业务的推进过程中,北京银行多次因违规操作受到监管处罚,反映出其内控和合规方面存在不足。

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谈及北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方向时,霍学文表示,未来北京银行将形成包括零售水晶球、对公水晶球、金融市场水晶球、风控水晶球、客户水晶球、科技水晶球在内的“多水晶球一体化数字化管理体系”。

虽然霍学文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京银行的发展,但能否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颓势并真正实现转型,仍有待观察。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问题,北京银行能否将零售业务的“肥肉”顺利吃到嘴里,也还需时间来验证。

整体来看,当下的北京银行正面临着众多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如何提高自身业务的多元化程度,如何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防控,这些都是摆在现任管理层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北京银行的“老大哥”地位可能会继续受到冲击,甚至失去更多竞争力。

北京银行 霍学文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