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亏损魔咒不止,决策类AI独角兽第四范式流血IPO,三年半累亏30亿互联网+

不二研究 2021-10-19 10:41
分享到:
导读

AI亏损魔咒不止

AI亏损魔咒不止 又一家AI独角兽流血冲刺IPO。 “AI四小龙”之外,号称决策类AI独角兽的第四范式于8月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上市。 据招股书显示,2018~ 2021上半年,第四范式在三年半间累积亏损30亿元,其同时在招股书中明示:可能无法实现或随后维持盈利。 聚焦于决策类AI的垂直细分赛道,在AI行业共同的亏损难题之外,第四范式面临BAT等综合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与挤压。 打破AI亏损魔咒不易,打败互联网巨头更难!IPO只是一个新开始,在互联网巨头的挤压下,第四范式如何盈利“起势”呢? 天才科学家,“流血”独角兽 第四范式创始人戴文渊是一位年仅38岁的天才科学家,曾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阴差阳错选择了AI技术方向,结识了AI领域的顶尖华人学者——计算机系教授、华人界首位国际AI协会院士杨强。 学有所成的戴文渊,没有选择深耕学术界,持续登顶学术高峰,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于2015年创立了第四范式。 起初,第四范式试图做高效的工具级产品,但最终因客户需求分散,不了了之。 随后,团队便进行了思路的转变,2016年7月开发了一个能让非专业人士使用的机器学习平台——先知。用戴文渊的话说,就是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小白,通过运用此数据架构平台,大概经历2周的时间,就可以成为一个AI专家。 在AI行业,第四范式聚焦于决策类AI垂直赛道。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2月,其获得腾讯等战略投资,融资金额超十亿美元;由此,第四范式估值近30亿美元,被视作决策类AI独角兽。 据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第四范式已累计完成11轮融资,投资股东可谓明星阵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此外,还有红杉中国、创新工场等。 2018年~2020年,其营收分别为1.28亿元、4.6亿元、9.42亿元;同期的毛利分别为5459万元、2亿元、4.3亿元。 营收与毛利双增长的背后,第四范式依然“增收不增利”、难逃AI亏损“魔咒”: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上半年,分别产生亏损净额3.72亿元、7.18亿元、7.5亿元及11.87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30亿。 同期,第四范式经营亏损分别为3.36亿元、5.51亿元、5.60亿元及8.57亿元;经调整后的经营亏损,分别为2.13亿元、3.18亿元、3.86亿元及2.53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第四范式的亏损状况逐年累加,2021年上半年实现2倍营收增速,但亏损净额超2020年全年。 「不二研究」认为,尽管决策类AI被资本市场看好,第四范式坐拥五大行背书,却依旧不能回避亏损流血的现状。 研发占7成,“先知”难回血 伴随营收翻倍增长,亏损也呈扩大之势,为何第四范式难逃“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在「不二研究」看来,销售及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和研发开支,或在侵蚀第四范式的利润;三者相加,远远高出同期营业收入。 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9658万元、1.36亿元、2.48亿元、2.37亿元;一般及行政开支分别为1.16亿元、2.24亿元、2.46亿元、4.44亿元。 在研发费用投入上,2018年~2020年第四范式研发费用分别为1.93亿元、4.16亿元、5.66亿元,占同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1.2%、90.6%、60%。 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是第四范式的“必修课”,但研发投入具有不确定性,如何落地为商业成果依然待考。 第四范式在招股书中坦承,预计研发费用将持续增加(以绝对金额计);且研发成果商业化时可能会面临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在研发方面投入的大量开支未必会产生相应效益。 在2021年上半年,第四范式研发费攀升到5.78亿元,总收入占比高达73.4%;此外,第四范式并购了广州健新、上海伊飒海,及增资理想科技,总金额高达3.98亿元。 「不二研究」发现,目前,第四范式的营收来源分为先知平台及应用产品、应用开发及其他服务两大块;三年半时间,来自先知平台的收入逐渐占据C位。 2018~2020年以及2021上半年,其先知平台及产品收入分别为分别为523万元、2.54亿元、6.19亿元和3.76亿元,占总收入的4.1%、55.3%、65.7%和47.7%。 同期,第四范式分服务18名、32名、47名、26名及38名标杆用户;标杆用户收入分別贡献总收入的56%、58%、61%、64%及50%。三年半内,标杆用户的营收占比过半。 招股书中,第四范式将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及上市公司定义为标杆客户。来自每个标杆用户的平均收入,由2018年的390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830万元,并于2020年进一步增加至1230万元。这一收入在2021上半年达到1030万元。 「不二研究」认为,决策类AI仍处于早期阶段,尽管先知平台带来一定收入,但作为技术密集型产品,其需要保持一定强度的研发投入;短期内,第四范式难觅盈利曙光。 决策AI蓝海?垂直竞争激烈!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支出达到1280亿元,预计于2025年将增长至609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6%。 按照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大致分为四大类別:决策类人工智能、视觉人工智能、语音及语义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机器人。 不同于大众熟知的“AI四小龙”,第四范式选择了更垂直细分的决策类AI,其典型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智慧营销、风险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优化。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决策类人工智能市场的支出规达到268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8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1%;高于视觉类、语音类和机器人的年复合增长率预期,后三者分别为36.4%、33.2%和23.8%。 决策类AI垂直细分市场虽是增长蓝海,但潜力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据灼识谘询报告,若以2020年收入计,第四范式以18.1%市场份额成为国内最大的决策类AI提供商;但其面临综合型互联网公司的竞争。 第四范式也在招股书中坦承:在已涉足的各行业垂直领域,与公司同台竞技的参与者,有若干领先技术公司、非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者等。 「不二研究」发现,以BAT等互联网传统巨头及华为等为代表,综合性科技公司正在争相入局决策类AI赛道。 尽管第四范式雅具有一定先发优势,但相较于互联网巨头,其在知名度、覆盖率、用户群、资金储备等并不具备优势。加之迟迟未见盈利曙光,当众多巨头携大势倾轧下,第四范式在决策类AI垂直领域的话语权岌岌可危。 第四范式也在招股书中坦言,竞争加剧或会使销售额下降、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及市场份额流失。 此外,人工智能方案并非不可替代,除互联网巨头之外,金融、电商等细分行业也有其它AI创业公司虎视眈眈。 在招股书中,第四范式特别提及《数据安全法》潜在影响。其强调目前已采取多项措施以确保法律合规;然而,有关隐私及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通常复杂且不断变化,存在不确定因素。 在「不二研究」看来,中国AI正处于发展早期,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扯到行业神经;决策类AI垂直赛道虽然蓝海广阔,但其所面临的行业竞争尤胜其它AI领域。 于综合性互联网公司而言,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只是其多元业务的一部分;但于第四范式而言,决策类AI是其攸关生死存亡的根基、不容有失。 不只AI亏损魔咒… 继“AI四小龙”之后,第四范式也堪称AI行业的一匹黑马:坐拥五大行+明星机构的投资背书、决策类AI独角兽光环…… 但是,第四范式同样难逃AI行业增收不增利、亏损逐年扩大等“魔咒”。 相比行业共同的亏损难题,其面临的更大考验可能在于:BAT等传统互联网巨头的竞争。 不同于AI四小龙,第四范式根植于决策类AI垂直赛道;这个预期年均复合增长率47.1%的的蓝海,已经吸引众多竞争者入局,包括许多成熟的互联网公司。仅就市值体量而言,其与后来者并不在同一量级,竞争也相对更加残酷。 即使顺利开启IPO大门,第四范式的行业战争也才刚刚开始。它首先需要回答:如何从互联网巨头的挤压下突围,在决策类AI赛道真正“起势”。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第四范式赴港IPO文件解读:主攻决策类AI,上半年营收超7.8亿元》,智东西 2.《第四范式赴港上市,三年亏损30亿,三大“吞金兽”中研发投入只是“冰山一角”》, 博望财经 3.《AI独角兽第四范式冲刺港股,坐拥五大行投资却亏30亿该咋看?》,江瀚视野观察 4.《第四范式三年半烧掉30个亿,BAT竞争是更大的考验》,雷达财经 不二研究郑重声明:文中观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就此提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谨慎理性作出投资决策。 作者/秀一 排版/恩硕 监制/Yoda 出品/不二研究
范式 AI 决策 亏损 研发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