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引热议,智能手机要规避技术创新的三大陷阱通信
在近期爆发的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商务部对中兴的7年禁令在国内引发热议,研发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自主芯片,不再受制于人,已是燃眉之急。
在近期爆发的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商务部对中兴的7年禁令在国内引发热议,研发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自主芯片,不再受制于人,已是燃眉之急。举一反三地来看,中国需要的不只是芯片,而是在各个领域都掌握核心技术,比如操作系统、云计算、AI、无人车等等。
作为目前科技行业的中流砥柱,智能手机行业自然要身先士卒,做好核心技术攻关,对于智能手机来说,芯片是最关键的一环。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智能手机都要去做芯片,短期内这不现实,长期看,这也没有必要,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分工协作是大势所趋,什么都做的“苹果模式”很难被复制。智能手机厂商抓核心技术,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节奏,而不是“非芯不可”。
手机核心技术不只是芯片
智能手机是科技的集大成者。从产品角度来看,硬件层面,有CPU、镜头、通信、屏幕、存储、内存、电池、ID(工业设计)等等元器件;软件层面,有系统,安全、AI、应用市场、云服务等等整合。在制造环节还有自动化生产等等技术在台下默默贡献。可以说,智能手机就是各种高科技的高度整合,它的产业效率和用户体验是由多个技术决定的,特别是如下核心技术:
1、拍照
智能手机早已不是通信设备,而是个人计算平台,集合了通信、娱乐、拍照、支付诸多功能。拍照属于核心功能,智能手机的崛起杀死了卡片数码相机,近年来,各大国产厂商都拼命在手机相机上下苦工,采用高规格的摄像头传感器,不断改进算法,和国际厂商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同时一定程度开始威胁微单等传统相机的地位。
2、安全。
在智能手机成为个人数字助理,存储大量的个人数据,关乎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时,智能手机信息安全已越来越重要。当然,安全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我们感知最强烈的应该是,解锁的变化,从最初的密码团解锁,到今天的指纹、虹膜和Face-ID解锁,智能手机的身份认证系统一直在变化,这背后同样有大量的技术应用,比如苹果为了实现Face-ID,在前置镜头附近一共用了8个传感器,还有A11生物识别芯片的支持,可见技术性很高。
3、交互。
交互是智能手机不断在进化的技术点,触摸屏取代了键盘,Siri掀起了语音助理潮,而屏幕进化也十分明显,从iPhone 4的Retina(视网膜屏幕),再到如今的OLED屏、曲面屏、全面屏和刘海屏,新的显示技术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同时门槛也很高,一块屏幕不只是决定手机的观感和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决定了用户的基础交互体验。
……
智能手机的核心技术点,应该有两位数,而每一个技术都有突破空间,而且目前依赖国外的也不少,一部智能手机很可能是美国的CPU、韩国的存储和日本的镜头,智能手机厂商要强化核心技术,除了芯片,实际上有很多选择。
核心技术创新的三大陷阱
第一,不要将鸡蛋都放到芯片这个篮子里。
智能手机做芯片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但因为其具有长周期、高投入的特点,不是想做就能做的。美国主导的瓦森纳协议的存在也给国产芯片研发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芯片背后是类似于WinTel这样的生态联盟,他们实现了从标准制定到底层架构设计再到生产制造的绝对控制,国产手机要研发自有芯片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
而智能手机的体验不只是由芯片决定,可以进行技术突破的点很多,比如拍照,比如解锁,比如外观,任何一个突破,都可以带来体验上的显著提升。正是因为此,智能手机做核心技术创新不应该都盯着芯片,而是各尽其能,寻找各种技术点突破。
在这一点上,魅族很早就悟出了个中道理,它在历代产品上一直从多个角度进行极致的黑科技创新,特别是在交互上的创新更是可圈可点,例如MX2时代的小圆点、魅蓝Note 2的mBack交互、魅族Pro 7上的画屏,都得到了魅友的好评,对应创新在业内也是独领风骚。
第二,不要陷入硬件层面的创新不能自拔。
芯片、存储、电池等等元器件都属于硬件层面的技术,在一些人看来这些硬件的研发投入才是真正的底层技术,实则不然,核心技术不等于硬件技术,最终决定用户体验的也是软硬件结合的能力,智能手机可以在操作系统、算法调优等等层面进行更多技术布局,在特定领域磨炼硬功夫,最终可以形成拳头级技术。
iPhone的摄像头不是自己生产的,不过它的拍照能力有目共睹,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有很强的算法。在中国AI、互联网等软件都不落后于人时,国产手机更应该当仁不让,以刚发布的魅族15系列新品为例,它在相机上引入了高规格的传感器,更重要的是加入了AI算法,可以结合用户拍照场景自动优化算法,甚至可以不断对大数据学习来改进算法,进而实现更好的牌照效果,这样的软件结合硬件的创新不一而足。
第三,不要随波逐流否则永远只能跟随。
智能手机市场每逢一个新技术突破,都会引来大量的跟风,比如Face-ID,比如全面刘海屏,然而,这样做永远都只能做跟随者,后来者更应该找到新的机会点,展开技术布局,做“下一个”,而不是“另一个”。说到底,技术创新不应该跟风口、随大流,而是要有自己的坚持,能够坐冷板凳,可以下硬功夫,国产手机应该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点做到极致,比如屏幕,看上去大家都用类似的全面屏,实际上,围绕同一块屏幕,都有着大量的优化空间,也就是技术创新空间。
还是以刚发布的魅族15为例,我们看看它是如何围绕“交互”这个点来做技术创新的。
魅族15系列边框非常窄,进而进一步增加了屏占比,按照官方数据,宽度只有1.175mm,要把手机边框做到这个程度其实并不容易,它需要对手机屏幕进行特别定制,此次在魅族15上,魅族向三星专门定制了一块Super AMOLED屏幕,再结合自身工业设计和制造工艺,实现了极窄边框。
在如何处理HOME键这个问题上,魅族有着自己的思考,它没有照搬iPhone X的做法,而是对Home键进行了保留,如何不影响交互体验?魅族的做法别出心裁:首先,它的Home键面积极小,采用了电容式的触摸设计,和魅族首创的小圆点相结合,让一颗小小的Home按键集成了指纹识别、主页、返回、开启相机等多种功能,同时没有容易误触等问题,内置了mEngine触感引擎,可以在不同场景下给用户以不同的震动反馈,体验很好;其次,在指纹识别上魅族15没有像很多厂商将其搬到背后,而是用了一颗可能是全球最小的指纹识别模组,缩减Home键的面积,在便于用户解锁的同时,保证了视觉上的美观。
不论是极窄边框,还是HOME键都体现出魅族在交互上整合各种软硬件技术做到极致的思路,而且这不是从魅族15开始的,极窄边框在MX2上就有雏形了,Home键也传承了小圆点,魅族一直将交互做到极致,有着“比别人好一分”的打磨精神。
手机系统是国产手机创新机会
在安卓和iOS两极对抗的今天,要国产手机厂商去自研底层系统并不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厂商在系统上就无法创新,安卓系统的开放性其实给了国产厂商很多新的机遇。
一方面,因为Android是开源系统,只有内置了Google Play商店等服务的谷歌官方版本才需要授权,会受到禁令影响,而Android基础系统则不会受此影响,国产手机所谓的UI或者OS都是基于后者所打造。另一方面,中国在芯片等产业上暂时落后是不争事实,不过在互联网服务和App上的成果也举世瞩目,结合本土用户习惯做好系统、应用和服务,是国产手机创新的重大机会。
不难发现,不论是魅族Flyme、小米MIUI还是锤子SmartisanOS,每一个知名国产手机都有一个知名的UI系统,大家在系统上都下了不少功夫,未来可以继续围绕系统进行更多技术创新,事实上形成国产操作系统生态的繁荣。
在这方面,魅族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的技术创新很大部分精力就放到了Flyme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Flyme在定制系统上已走出很远,在没有Android时魅族智能手机初代产品M8的系统就已基于Windows CE6.0定制,算是Flyme前身;在安卓阵营野蛮生长的时期魅族手机就凭借着UI设计美观、功能丰富、极具个性的Flyme在众多国际厂商中杀出一条血路,魅族15系列搭载的Flyme 7也体现出手机系统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
第一个是瞄准场景定向优化,确保流畅。Flyme 7针对微信和游戏两大重度使用场景进行深度优化,比如它和微信合作,针对图片和视频传输进行优化,速度和帧率都提速了10%~20%;再比如与王者荣耀进行了专项合作,在魅族M15、15、15 Plus等机型上实现了多核多线程技术。无论对线还是团战,整局游戏都可以稳稳的保持在60帧,游戏体验更畅快。此外在解锁、划屏和应用开启等等场景Flyme7都有各种优化。
第二个是将细节做到极致。对大部分国产系统来说,主要的框架已经建设完毕,核心的功能也大同小异,差异点和创新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例如,Flyme 7改进了UI界面的过渡动画,在天气APP中,不同天气状况下会有不同的生动动画效果,相比机械的数据显示,无疑多了一丝用户能感受到的关怀,此外还有全局夜间模式、数据抢救功能、游戏防沉迷模式诸多可圈可点的微创新。
在许多人看来,系统、相机、指纹识别、屏幕这些似乎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不算核心技术布局,实则不然,从魅族15系列产品上,我们可以发现,对手机厂商而言,技术创新可以在硬件的多个维度、系统的各个层面上进行,而不是只做芯片或一定要做芯片。当然,手机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发自主芯片是未来必然要走的一条路,但它并不适合每个厂商,在目前的手机市场上,和魅族一样,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的,进行功能、软件上的力所能及的创新或许才是最明智的。
来源:罗超频道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