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如何应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风险区块链
在当前我国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ICO融资活动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风险很大,唯一可以控制的条件就是不进行任何保本付息的承诺。
近年来,ICO(initial Coin Offering)融资模式作为区块链技术筹资的创新途径在全球备受投资者欢迎,但因其涉嫌非法融资,我国监管部门于2017年9月4日发布公告直接叫停了国内各类ICO项目。公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指出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传销等犯罪活动。
一时间,国内的ICO项目都基本转到了地下和海外,国内的主流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也受到了整顿。有的人认为,只要把项目转移到海外就没事了。这其实是误解,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要是我国公民涉嫌违法我国刑法规定,即使是在海外,也会构成犯罪。那么问题来了,ICO到底该如何应对刑事犯罪的风险?在此,笔者针对应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风险做一分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只要同时涉及到以下四个层面即可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未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媒体等途径向社会公众宣传,承诺一定期限内返本付息或者其他方式的回报,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符合
目前ICO融资项目几乎都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也缺乏有部门的直接监管,项目发行方有的甚至都没有注册公司,也没有进行任何行政备案,就通过各种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进行代币发行。
向社会公开宣传:符合
很多ICO项目都是借助微信群、qq群、网站、路演等各种方式进行公开宣传推广,这与法律规定的方式完全匹配。
面向不特定的对象:符合
很多ICO项目都是面向普通的不特定的社会投资者,没有经过特定的筛选和限定。根据相关报道,2017年上半年,我国境内单个ICO项目募集人数普遍超过200人,远远超过30人的立案标准。
承诺回报:有疑义
承诺回报,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必然要求。很多ICO项目的发行人即使不在招募说明书里承诺回报,往往也会在私下给投资者作出“收益保证”等承诺。一旦承诺回报,就很有可能构成犯罪。如果有的ICO项目真的能够做到向投资者不承诺任何回报,那么自然不构成非法吸收存款罪。所以,从出罪的角度来说,发行方不能作任何形式的保本付息承诺,这样,才可以避免犯罪。
虚拟货币是不是存款?
对于ICO,有人认为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理由是,如果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那么就意味着承认虚拟货币是法定货币。而央行《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是一种特殊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但是,我国司法机关判断“吸收资金或存款”往往是根据金融活动的实质来进行的。ICO募集到的虽然是虚拟货币,但是可以迅速兑换成法定货币,所以将其视为资金或存款问题不大。
在当前我国金融强监管的背景下,ICO融资活动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风险很大,唯一可以控制的条件就是不进行任何保本付息的承诺。并且这还是建立在项目方没有伪造项目、欺骗投资者的基础上,否则,就很有可能涉嫌集资诈骗犯罪。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