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starter的“非诚勿扰”,小米众筹的“柴米油盐”互联网+
众筹不是“非诚勿扰”而是“柴米油盐”,众筹成功仅仅只是项目开始,真正重要的是产品打磨以及后续的销售、服务,国内成功的众筹平台、众筹项目等,成功之处都在于把精力投放在“柴米油盐”之上。
2009年Kickstarter在美国诞生,让众筹概念燎原世界。2013年前后,国内一批企业对Kickstarter简单照抄,学来了众筹模式,恰巧赶上国内硬件创业的高潮期,因此众筹在国内曾有过一段好光景。
随着后来大批硬创企业死去,众筹概念逐渐遇冷。缘起于美国众筹网站Kickstarter的众筹模式在中国逐渐变味。
Kickstarter的众筹模式在中国是如何变味的
kickstarter平台运作理念是这样的:支持和激励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募集小额资金,让有创造力的人有可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金,让出资人和创业者共同见证新发明新创作新产品的出现。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Kickstarter上很多人气高的项目,后来都死掉了?死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理念虽好,但是面临几个核心逻辑矛盾。
1、国内大多数众筹平台只有众筹这一个环节的支持,本质来看,这只是为创业团队提供了销售渠道和营销渠道。但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在于资金、战略、金融、市场等全方位的支持。
2、硬件产品从原型到量产,是需要用时间和金钱来打磨的。产品出来后还得兼顾ID,机构,材料,参数调校,制造,采购,工装,测试,返修等诸多环节。众筹仅仅是项目开始的起点,甚至连起点都算不上。
3、走众筹路线的团队一般都是无名草根,但高品质硬件代工厂不接无名公司的小单。顶尖代工厂一定是为顶尖的硬件厂商服务的。这决定了很多众筹项目产品品质无法做到一流。所以很多众筹项目一起步就难逃失败的命运。
这种矛盾在中国尤为突出,再加上Kickstarter的众筹模式本身就不成熟,到中国后更是逐渐变味,甚至是走火入魔:
1、众筹更像是营销模式,本质上不是众筹而是预售,产品在众筹之前实际上已经成型,所谓的众筹仅仅只是为了“走过场”。
2、众筹行业在追求惊人数字、高回报率的“风气”,众筹环节更像是在作秀,也就是“走过场”,高数字在公众面前秀一把,以求炒作和媒体报道。
3、为了让众筹项目成功率提升,越来越多的众筹平台介入到筹后管理阶段,帮助企业销售、融资、做战略规划,结果最后把众筹做成了纯创投业务。
Kickstarter陷入迷茫小米众筹却让众筹重生
2015年是众筹大溃败之年,也是国内互联网创业泡沫破裂元年,随之而来的是,几乎所有媒体都认为众筹概念在那一年死亡。
2015年有两个标志性事件,Kickstarter的中国学徒“点名时间”转型“智能新品首发预售平台”。(“点名时间”后来发现转型失败,再度转型众筹业务,但已不再涉及智能硬件)同样是在2015年,Kickstarter因屡屡受挫,2015年9月宣布改组为“公益公司”,不追求公司出售或上市。
(点名时间2016年再度转型,不再做智能新品预售)
这一系列事件宣告,Kickstarter开创的众筹模式停摆不前。全行业陷入困顿之中。于此同时,2015年7月13日,小米众筹低调上线。当时业内对小米众筹普遍持观望态度,因为众筹模式能否走通本身就值得怀疑。
作为今年4月刚刚独立出来的【米家有品】APP的特色板块,小米众筹两年的探索众筹100期,累计140万人参与其中。而且小米众筹的众筹项目也逐渐扩展到了家居、日用、家电、智能、影音、服饰、出行、文创、餐厨等一系列品类,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质来看,小米众筹做到而Kickstarter没做到的主要是四点:
1、所有小米众筹的项目,小米平台介入的很深、很早,无论从产品站从头到尾的策划设计,还是产品本身的打样、品控、包装,都有介入和管控、筛选。但Kickstarter定位更像是一个信息撮合平台。打个比方,Kickstarter就像个“拉皮条”的,把投资者和创业者对接完以后就一了百了,筹后管理几乎为零,因此无法为创业者构建核心竞争壁垒。
2、众筹平台本身也是造星平台。登陆Kickstarter可以发现,15个众筹品类几乎每天都有新项目参与众筹。这从侧面表明这个Kickstarter在品类选择和众筹项目推动两个层面上做的太泛。相比来看,小米众筹同期只上一款最多两款,每周最多3-4款众筹,保证流量集中、产品集中,相比于Kickstarter品类太泛,更容易帮众筹团队建立信任。
3、流量上的差异导致社群讨论上也能看出差异。Kickstarter可首页焦点推荐项目《Kickstarter Gold: Pen Pals—Einstein & FreudHandwriting Font》在过去一周的时间内只得到了260余次资助,项目评论只有11条。相反,小米众筹有固定粉丝群体,这些极客用户是真正的参与者而非单纯的购买者,他们会不断提建议给产品团队,让产品在众筹期就得到完善。
《Kickstarter Gold: Pen Pals—Einstein & FreudHandwriting Font》相关信息
4、小米生态链过去在管理、把控产品创业团队上积累了经验,小米自身在供应链管理、品控管理等产品流程把控层面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准。众筹项目在专业的产品团队的指导下更容易成事。而Kickstarter项目方只需要定期在平台上更新进程,只能做到放养,任由平台上的众筹项目自生自灭,能给到的专业指导几乎为零。
因此Kickstarter只会越做越小,而小米众筹的项目却是越做越大,Kickstarter的项目最终都成为个人主义和个人理想的实现平台,而小米众筹成为中小企业孵化的平台。
你会发现,过去Kickstarter平台上的硬件、实体产品创业项目越来越少,从如今Kickstarter众筹项目的调性、规模也能看出Kickstarter的模式的困境。就以7月16日Kickstarter首页的四个项目为例:
《Kickstarter Gold: PenPals—Einstein & Freud Handwriting Font》(项目主要是资助艺术家翻译、手书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的信件);《MemoryWell - Professional Storytelling for Everyone》(用专业的方式帮助痴呆症患者讲故事,以此缓解患者的病情);《Ruta Origen: Traveling around México》(资助项目者环墨西哥旅行);《TESTOSTERONE》(英国物理剧院公司展现睾丸酮以及男性身份的表演)。
(Kickstarter首页众筹项目信息)
这四个首页项目均与传统意义上的众筹无关,更多是文化、艺术、健康领域的公益项目。筹款金额大多在1万美元左右,价格最贵的《MemoryWell - Professional Storytellingfor Everyone》目标金额也仅仅只是10万美元。
相反,小米众筹上最新的定制耳机项目得到了近5000人以及140万人民币的支持,而其他项目如米家激光投影电视的众筹金额甚至高达2000万人民币。从各个角度来看,如今Kickstarter平台上的众筹规模普遍只能达到1万美元-10万美元的水准,而小米众筹上的规模一般在10万美元以上。
(小米众筹的相关信息)
最重要的是,Kickstarter平台上的众筹项目很多偏向于行为艺术家个人兴趣、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做企业无关,公益项目也往往无法盈利。而小米众筹上的项目往往朝着把企业由小做大的方向上引导,两者的思路完全不同。
这里很难评价Kickstarter平台上这些项目究竟好不好,小众艺术和理想的实现的确都很酷。但至少我们知道,Kickstarter当年的理想已经不复存在,而继承Kickstarter最初理想而且还真正做好的,是小米众筹。
随着新零售持续推进,中产消费者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小米众筹依托着米家有品以及小米品牌越来越成为高品质商品的策划、生产、销售平台,平台上形成了诞生好产品的一整套机制,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更多靠谱企业的诞生,形成了良性循环。
众筹不是“非诚勿扰”,而应该是“柴米油盐”
从国内外众筹平台的成败可以发现一个道理:众筹不是“非诚勿扰”,而应该是“柴米油盐”。
Kickstarter是理想主义的产物,但众筹项目的落地却是现实主义的挣扎。所以,笔者一直把Kickstarter以及其在国内被模仿的众筹模式比作为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只管着让男女嘉宾牵手成功,专注搞完浪漫故事和戏剧冲突,让观众过眼瘾爽完即可,却从不思考如何让男女嘉宾如何真正相濡以沫走到最后。所以,“非诚勿扰”男女嘉宾牵手过后的故事往往一地鸡毛。
众筹概念前几年遇冷恰恰就是因为过分追求抓眼球,变成了做营销而非做产品,往往一开始项目都是光鲜靓丽,最后结果却一团糟,要么项目失败投资人要求退款要么干脆做项目成了诈骗。
众筹不是“非诚勿扰”而是“柴米油盐”,众筹成功仅仅只是项目开始,真正重要的是产品打磨以及后续的销售、服务,国内成功的众筹平台、众筹项目等,成功之处都在于把精力投放在“柴米油盐”之上。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