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居需要“小题大做”智能

吴俊宇 2019-05-21 23:06
分享到:
导读

投资人正在青睐房屋周边的生活、居住场景的垂直类AI创业企业,3、生活、居住场景原有企业技术薄弱,越来越多生活、家居场景需要AI介入。

文|吴俊宇

美国科技媒体Nanalyze在2018年5月曾经刊载了一篇名为《9 Startup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Real Estate》(9家在房产领域使用人工智能的初创企业)的文章。

这篇文章用了这样词来形容创业公司围绕生活、居住场景做AI的这种思路:

the safest long-term bet.(最安全的长期赌注)

是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普及,行业平台正在逐渐搭建完善,越来越多生活、家居场景需要AI介入,因此投资者和创业者都在围绕生活、居住场景默默搞AI+IoT。

生活、居住场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够垂直、接地气。它们用的技术或许很高明,但却“小题大做”真正贴近人们的生活。

最安全的长期赌注

之所以说生活家居是最安全的长期赌注原因很简单,这是个高度垂直、高度场景化的领域,其中的深挖优势非常显著。

1、生活、居住场景足够重、足够传统,是目前AI侵蚀较少的一个行业;

2、生活、居住场景行业规模足够大,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周边产业也庞杂;

3、生活、居住场景原有企业技术薄弱,需要有第三方AI服务商介入其中;

4、不是一个风口型行业,但生活、居住场景行业不管如何波动,都是刚需;

我们可以把目前的AI创业方向划分成两条线:一条是横向、一条是纵向。横向讲究的是广度、纵向讲究的是深度。

AI产品技术也可以可以分三个层面: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

目前BAT级别的大企业,主要在基础层去做自己的服务。商汤、旷视这类人工智能小巨头则是在技术层做横向扩张。

目前就主要是在横向扩张自己的AI覆盖领域。但是这种覆盖需要创业者作为生态的一部分参与进来,从纵向维度帮助大企业把服务做好。

在2016年人工智能创业火爆之后,无数AI创业者都在浮现出来,整个人工智能算法的技术准入门槛越来越低。

很多创业者想做技术提供商——它就像是包括人脸识别、声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但这类水电煤气的基础型技术大部分其实都是大公司的赛道。

基于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商业模式也没有扩展性,BAT在开放这类技术时,往往不收费或者少收费,开放接口换取更多用户数据,所以你只做API没有任何收入。

这类创业并不是什么非常好的路径——大企业往往把自己做成了人工智能的平台、黑土地,创业公司往往需要在黑土地上去做其他的工作才能行得通。

国内AI赛到的投资机构松禾远望基金,其创始人程浩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

有好技术也要有好场景才行,AI创业更多的机会还是在于对各行各业实际应用场景的改造,去研发专门的机器人替代人工,行业重度参与者能更容易发现机会和痛点。

是的,AI创业者与其把太多目光放在基础技术的研发之上,倒不如把目光放到生活、居住场景之中,去看看人们日常场景中到底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它需要细节的填空,也需要服务的完善,这些真正又重又细的问题,其实都是创业者可以瞄准的方向。

生活居住的新风口

事实上,国内外已经有投资机构或者生活家居相关领域的企业在关注相关创业公司。而且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在应用层有着自己的独到思考。

这些应用层的企业真的都足够垂直、接地气,足够“小题大做”。

1、在美国,投资人正在青睐房屋周边的生活、居住场景的垂直类AI创业企业。

如红杉资本在2018年投资了一家名为Skyline Ai的AI地产服务商。

结合数十万套房产的大量数据和算法,根据用户需求定制,识别价值过低或管理不善的房屋,为用户提供生活居住地的抉择。

我们可以再看看红杉中国投资的一些AI企业。

如果你去看这些项目就会发现, Rokid是语音机器人,这是一个做家庭机器人的企业,目的在于用AI串联起生活家居。小鱼在家,也是做家庭AI智能设备的企业。这些企业都和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环境的提升有很大关系。

用红杉投资中国基金董事计越的话来说:

商业模式能否成功运转的根本在于是否是一个健康合理的使用场景,你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这样用户才会买单……垂直可以把边界定义得更清楚,处理数据的技术难度会相对降低。

2、在中国,已经有公司在发掘在生活、居住场景有所突破的垂直类创业公司

有一种说法是,“只卖房子的地产公司没前途”。现在的地产企业不只是想做地产企业,而是希望和人们的生活、居住场景产生更多结合,它们对新技术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

国内已经有企业把自己定义为“生活家居科技企业”,思考如何强化科技对生活、居住场景的影响。

像实地集团这样的企业,其智能产品布局实质上是一个由硬件+软件+配套+服务+平台的生态体系,与其他后装式打造的智能家居、智能生活系统区别在于:

实地集团在项目规划之初,就提前将相关技术、产品接入到地产开发中,后续则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模块更换等保持系统持续更新。

从成立开始,其愿景就在于将科技与人文连接,重新构建人类对于自身与居住空间关系的认知。

为此,实地集团在5月16日举办了SEED AWARD这个全球首个智慧生活创想者大奖,希望发掘科技应用于生活的技术创新,包括医疗大健康、AI+IoT、智慧交通、节能环保、智能硬件等领域。

做这样的活动并非功利性的寻求技术和房地产行业的结合,目的其实就在于挖掘创新企业,而是要寻找到“纵向发展”的创业者,看看这些创业者究竟有哪些好项目,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居住场景有着明显提升。

如果你仔细去看SEED AWARD上那些正在参赛的项目,会发现它们一样都是角度非常小巧、精准,基本都和日常生活有很大关系。

比方说一个名为MMS的人工智能+理疗健康项目。

这个项目的技术原理是通过智能设备做运动损伤评估、康复为核心的理疗设备,以及人工动作识别为核心的锻炼、交互和学习。

在用户进入小区以后,可以通过扫脸进入档案,可以提取个人信息,通过运动后经过问题筛选分级,再提出运动处方。

这个项目直接回应了两个问题。

1、小区的健康锻炼智能化的问题;

2、老龄化社会的的健康康复问题;

这种项目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把目前基础层、技术层的AI技术成功真正拿到了应用层,让这些技术和人们的生活极为贴近。

围绕社区家庭的场景,用科技应用的手段来连接人、物、空间,通过智慧科技让人们在社区家庭生活更加的安全、健康、便捷、舒适。

这次大赛中有几个评估项目的标准我觉得很有意思:

1、科技本身的技术含量多高并不重要,但是手段必须是科技产品;

2、科技产品不是在绚酷,不是多黑科技,而是真正是不是解决了痛点,解决了真正的住在社区场景里的痛点;

3、还有要社会意义,要看是解决小众人问题,还是大部分人的问题;

这其实也和我们前面说到的很多思路是一致的——项目一定要足够垂直,足够契合场景,能够被普通大众消费市场所接受。

AI创业就该小题大作

美国软件技术专家艾德·伯内特的说过一句这样一句话:

现在天上有三十一颗卫星在地球上空环绕,不为别的,就为了告诉你便利店怎么走。

是的,技术本质上就是要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或许高大上,但真正落地到实际生活之中,一定是接地气的,小题大做的。

英伟达高级研究科学家Alejandro Troccoli曾畅想过这样一个AI场景:

个人人工智能助理将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它们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我可以想象有一天我不必为准备晚餐而担忧。我的人工智能助理知道我喜欢什么,知道我的食品柜里有什么,知道一周中的哪几天我喜欢在家做饭,并且确保当我下班回家时,所有的食品杂货都已经出现在我的家门口,准备好让我去做我一直渴望的美味佳肴。

你瞧,这样的科学家天天在实验室里研究AI,目的终究还是逃不过衣食住行。

但,这也是技术真正的价值所在。

小题大做的AI,或许才是真正的好AI。


科技 AI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