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周云杰:智能制造要“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标准制定互联网+
要知道当年福特的极致分工和标准化作业的方式带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整个时代制造水平提升,几乎所有企业都学习这一模式创新和标准创新,在各自领域展开探索。智能制造尤其需要这样社会大众层面的标准和理念进行推动。
6月28日的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上, ISO、IEC及ITU世界三大标准巨头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国际标准化和经济社会环境发展问题。随着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深入,“标准”二字显得越来越重要。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作为论坛唯一企业代表阐述了海尔的标准化战略,以及标准化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对于智能制造而言,标准化这个问题早已经不仅仅只是生产的标准化,而是意味着企业管理甚至是价值观层面的标准化。
周云杰在国际标准化论坛上到底说了什么
在这次国际标准化论坛上,周云杰发表了《得用户者得天下》的讲话,其中 主要谈了标准化的三个点——标准化的创新模式,标准化的创新组织以及标准化的创新机制。
所谓标准化的创新模式,核心体现在两点,一是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实现技术专利标准的协同;二是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从有围墙的花园到开放的生态。而标准化的创新组织则是从传统的集中式转型为去中心化的网状组织。最后一点标准化创新机制,则是指从追求企业价值转型为追求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这个维度中,不仅关注标准带来的市场份额、经济效益、标准数专利数等,更注重的是标准所转换的用户价值和产生的社会价值。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条分缕析来看这三个点会发现,它们分别是从工业生产、企业管理以及实现企业和用户价值这三个层面上来“标准”二字的。而从海尔标准战略正在从关注标准本身转型为打造标准生态,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型为以用户为中心。
“标准”是工业化生产中与生俱来的基因
追溯工业生产中“标准”的理论来历,可能必须从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说起。亚当斯密当年提出了“分工理论”,他举过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
二十个工人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人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但是如果实现劳动分工,把抽铁线,拉直,切截,削尖线全都标准化,一人一天就能制造出二十枚扣针。
这个“扣针理论”其实就是标准化作业和劳动分工的理论来源。其原理是通过标准化作业和劳动分工,能够大幅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这也是古典经济学中提高生产率的重要基础理念。这个理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得到了无数实践验证。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标准工时,让福特汽车在一整套标准体系中得到生产,帮助美国人实现了一家一户一辆汽车的“美国梦”。
可以说,标准是工业化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基因。工业化生产进入智能制造的时代,标准二字更是重要,因为如今的工业生产是全球化的生产,任何一个组件都来源于全球各地,如果缺乏标准,工业生产中不仅不同组件很难在不同机器上适配,也不利于全球化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在“标准”这个基础上,现代企业也建立起了一整套金字塔式组织管理体系。因为对现代企业来讲,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不同的标准,但如果每一个环节都没有标准,或只是局部有标准,或有标准没有执行,都必然导致混乱。就像交通堵塞一样,很多时候就是路标(标准)不明确,或没有红绿灯,导致堵车现象,造成时间浪费和能耗浪费。
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方法“标准化”,让没有标准的有标准,让不执行标准的通过制度让其执行,让不明确的标准明确起来,这就是标准化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管理、企业价值标准化背后的“用户中心论”
传统的工业化时代有一套传统的技术、管理标准,随着智能制造以及互联网的来临,对智能制造企业来说,不仅仅需要在工业生产这个层面上实现标准化,也要在企业管理层面和用户、社会价值层面上有一套现代化的标准。
因此周云杰谈到“标准化的创新组织”以及“标准化的创新机制”这两个要点。要知道,这两个标准的本质是标准价值观转变:从关注符合性标准,转型为关注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标准化。
从企业管理层面上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新的节奏和消费需求,会让企业管理渐趋扁平化、去中心化。这几年来,大量企业转型都采取了这一做法,包括海尔也是如此。去中心化意味着权力下放,但企业无序去中心化往往会带来恶果——正如帝国的覆灭都是从中央下放权力导致藩镇割据开始一样,企业管理层面上也需要有一套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标准体系作为衡量标准,来推动企业创新。
这里必须提到海尔为了适应全球体系而采取的策略——海尔因为在全球市场布局,其标准组织包括全球五大区域十个标准体,各自共同对接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并各自对接区域标准组织,支持本地制定应对策略。
这种方式一方面调动了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其能够迅速适应各个区域的市场,能够迅速为当地消费者制定、生产出适合当地的产品。
但是,行业标准的制定在过去往往非常复杂,不仅仅是市场行为,甚至也有企业角力的因素。要知道,在过去工业化生产中的标准,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提高效率,这套标准本质上是为工业生产本身服务的,甚至有时候是为了用来打压竞争对手的——比方说在摩拜和ofo的竞争中,摩拜一度希望从国家标准层面上废除非智能锁,甚至将非智能锁的自行车直接报废。而华为和高通等企业关于5G网络标准的竞争更是如此,一旦一方在标准中落败,很可能不仅日后要给对方支付数十亿专利费用,未来也会丢失多个海外市场。
但从企业管理、企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标准化,结果会不大一样。“以用户为中心”的标准化,往往是带来整个行业乃至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海尔曾针对用户希望解决的热水器安全问题,研发了防电墙技术,并获取了专利。但为了避免电热水器漏电事故,把这项技术普惠大众,海尔直接推动防电墙写入标准,并放弃了专利独占权,将这项技术分享给行业,仅收取少量专利许可费。防电墙技术标准实施后,海尔电热水器增长40%,带动整个行业电热水器整体销量增长8%。
“得用户者得天下”是周云杰本次演讲的结语,也展现了海尔以用户为本的核心愿景。这和传统理念中的标准制定以及零和博弈大不相同。从这个案例来看,这也和周云杰所说的新理念一脉相承——注重标准所转换的用户价值和产生的社会价值。能够使用户满意,给公司带来用户流量的标准才是好标准;能够提升行业水平,产生社会效益的标准,才是好标准。
要知道当年福特的极致分工和标准化作业的方式带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整个时代制造水平提升,几乎所有企业都学习这一模式创新和标准创新,在各自领域展开探索。智能制造尤其需要这样社会大众层面的标准和理念进行推动。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