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话讲再多也真不了,茅台“皇帝的新装”还打算穿多久?互联网+
![TMT观察网](http://www.looktmt.com/static/comm/images/icon.gif)
近日,一篇名为《颠覆你想象:茅台酒知识十问十答》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也让我们更看清了褪下包装后的茅台。
茅台,可以说是我国最为辉煌的一个白酒品牌,虽说真正喝茅台的只是少数,但这依旧不妨碍茅台在广大国人心中占据很崇高的地位,关于茅台的种种奇妙的故事和不同寻常的地方也为茅台带来了巨大的品牌价值。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辉煌的另一面,是关于茅台的种种争议声,因为它的价格实在太高,曾经一度到了让人们难以置信的地步,超高的茅台酒价格。除此之外,关于茅台酒的种种功能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近日,一篇名为《颠覆你想象:茅台酒知识十问十答》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也让我们更看清了褪下包装后的茅台。
把意外编成故事:品牌包装掺杂水分?
过度包装一直是酒类商品的顽疾,关于茅台旗下产品已多次被检出过度包装问题。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如今看来,茅台不只是单个产品过度包装的问题,在品牌包装上似乎也掺杂了些水分。
茅台酒为什么会储藏3-5年以后才允许出厂?
在过去很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茅台酒对产品质量把控的严格,工匠精神等各式各样的标签也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在1956年,食品工业部发出通知,要求茅台酒厂延长酒龄,必须储存在三年以后才准许勾兑出厂。因为刚蒸馏出来的新酒,有些辣,口感并不太好。如果强制增加存放时间,可以令酒的口感发生变化。于是乎,茅台不允许新酒上市销售的“传统”从那时起,延续到了现在。这是茅台“新酒不出厂”的真正由来。
茅台酒1915年拿的“巴拿马金奖”,在展会上“怒掷酒瓶振国威,大长‘东亚病夫’志气”这一消息到现在也让不少国人钦佩不已,认为这就是国酒该有的样子。
但事实上,好像是有人不慎把摆在地上的一瓶茅台酒踢翻,这后来成为谬误流传的“怒掷酒瓶振国威”故事,具体获什么奖、获没获奖,其实到现在也是模棱两可。
明明是意味,却无心插柳成为茅台酒得品牌故事,这也为其增加了不少的品牌内涵,不得不说,在营销上茅台做得非常出色。然而明明是误会,不是真的,却硬要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如今看来茅台的文化内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伟大。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茅台品牌故事的过度包装最终损害的只能是自己的品牌。
茅台不是保健品:品质涉嫌虚假宣传?
在很多人对于关于茅台宣传的保肝、护肝功能印象十分深刻,把酒说成了茅台酒是保健品般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认知,自然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茅台既然也是酒,那么一般酒的负面影响茅台真的能克服?
事实上,酒精在人体内的初级代谢物乙醛,也在更早的时候被定为一类致癌物了。2017年来自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41%的口腔癌,23%的喉癌,22%的肝癌和21%的食管癌,均于饮酒相关。任何酒都以少喝为宜,没有所谓的“健康酒”。
多年之前,茅台前董事长王国春就曾炮轰过这一宣传,认为这种宣传是“很不道德的”,缺乏科学依据作为支撑。
除此之外,拥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些认证到底是否名副其实呢?
事实上,早在2013年,贵州茅台就被《时代周报》曝出酿酒原料的有机认证造假。在种植过程中常年大量使用高效化学农药,严重违反国家《有机产品标准手册》规定。
这样的种植法,真的有资格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些沉甸甸的标签吗?
品牌包装上套路满满,把意外当成事实去讲;在产品品质上,把“莫须有”的功能强行给自己脸上贴金。当然了最明显的虚假宣传莫过于“国酒”的称号,这样的广告语茅台不知用了多少年,可事实上,关于茅台“国酒”的商标之争早已黯淡收场。
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快速性,就像一盏探照灯,经常把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进行曝光,让欺骗和不实无处遁形。很多时候用户选择购买或者使用一款商品,其背后本身就折射出了对品牌的信任。一旦这份信任变了质,想挽回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对于茅台而言,其历史底蕴自然不用多说,完全没必要画蛇添足般进行虚假宣传,做品牌,一直都是一件持续进行的事,就是用高品质的产品与用户产生连接、互动,并且让之参与,再次互动。这个逻辑可以推演到任何行业,任何企业。
用户需要的是“品酒”,而不是“品品牌”,回归产品本身,从用户实际的需求出发,研发,制造口感更佳、健康危害更低的酒才是所有酒商该有的态度。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