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医网停运,字节涉不过医疗的海快讯
《健闻咨询》从多个渠道证实:字节跳动此前全资控股买下的百科名医网,已停止运营;百科名医网原有的5位联合创始人、原有的团队,几乎全部离职,仅剩几位人员还在字节体系内任职,参与抖音医疗内容的审核等工作。
近日,《健闻咨询》从多个渠道证实:字节跳动此前全资控股买下的百科名医网,已停止运营;百科名医网原有的5位联合创始人、原有的团队,几乎全部离职,仅剩几位人员还在字节体系内任职,参与抖音医疗内容的审核等工作。
百科名医网的几位创始人,有人已移居海外,有人做起了某知名风投基金的LP,有人重新创业。打开百科名医网(域名为www.baikemy.com)官网,其页面只剩一屏文字版的介绍。
2020年,字节以5亿元的价格收购百科名医网,正式推开了互联网医疗的大门。彼时,各家互联网大厂都已经完成了医疗赛道的布局——百度深挖医疗资讯和人工智能,并于当年重启“百度健康”;腾讯通过近50笔投资,覆盖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医疗产业链条;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先后在港股上市,凭借医药电商业务实现百亿元量级的营收。
医学科普是字节搭建医疗体系的第一块拼图,也是几家互联网大厂进入医疗赛道的敲门砖。
但时过境迁,从商业视角来看,无论是字节治下的百科名医网,还是腾讯旗下的腾讯医典,抑或是百度旗下的百度健康医典,它们也许是优质的公益项目,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但皆难以依靠自身实现商业闭环。
在互联网医疗的商业世界里,医学科普究竟是怎样的存在?除了扮演流量辅助的角色外,还能有其它的想象空间吗?
医学科普的江湖
百科名医网创办于2010年,正式上线则是在两年之后。
在那个时期,互联网和医疗尚未有太多实质性的交集,对于疾病信息的分享和交流是勾连彼此的唯一渠道——上百家打着专业名号的医学网站,通过转载学术期刊、引用医生采访、小编凭空杜撰等方式,和网线那头的网民们进行着资讯的互动。
在资深互联网医疗从业者徐川(化名)看来,早期的医学科普是混乱且粗放的,在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模式下,这些医学信息并不来自于专业的医疗从业者,有些甚至给网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但却依然形成了巨大的流量入口。以当时较为头部的寻医问药网为例,其巅峰时期的页面数量过亿,网站日访问量超过5000万。
和那些追逐名利的“站长”不同,百科名医网的创始人朱晓兵年近花甲,曾两次罹患癌症。2012年,网站上线之初,他亲自立下规矩,将内容创作者严格限制在三甲医院副高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学专业人士,并由医学编辑按照出版医学图书的标准,对所有内容进行三审三校。
这种UPGC(具有专业背景的用户产生内容)的平台模式,使得百科名医网在一众医学网站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卫健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的唯一指定网站。
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另一家主打专家科普的平台——医学微视,它和百科名医网的经营理念颇为一致,以长视频产品为主,后来也获得了官方的权威背书。百科名医网前CTO赵鑫磊告诉《健闻咨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微视是他们唯一能够正眼相看的对手。
百科名医网和医学微视的惺惺相惜,或许存在一些“孤傲”的成分。高质量的医学内容生产,既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又不能掺杂过多的商业元素,是一条吃力不讨好的小众赛道。
“他们的变现不是以线上为主的,线上大概只占1/10,核心还是药械企业的市场推广费用。”徐川告诉《健闻咨询》,尤其是2013年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后,药械企业普遍加大了在医学科普领域的投放力度,以此维系和医生的关系,这部分收入大概占到了网站收入的60%以上。但这种收入结构的问题在于,项目经费时有时无,不可持续,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2016年,搅局者再次出现。
一家名为“有来医生”的公司,通过类似“滴滴”的内容生存模式,撬动了全国3000多家公立医院的3万多名医生,以抢单的方式自发上传科普内容。最初,有来医生制作一条科普视频的成本在300-500元之间,这当中包括给医生的报酬,视频内容审核和后期字幕包装。后来,随着抢单医生越来越多,一条视频的成本被压到了100元以下。
有来医生方面曾公开表示,平均每月至少能生产1万条视频,而接近有来医生核心团队的人士则向《健闻咨询》表示,峰值时这一数字可以达到10万条。
在突破了生产力的天花板后,有来医生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流量收费的模式。“行业里两个最核心的流量池,一个是百度联盟,流向百度的竞价排名,一个是淘宝联盟,流向淘系的商品交易”。上述人士表示,有来医生大部份的收入都来自流量,其中百度占了大头。
此时,互联网医疗元年已过,各条细分赛道千帆竞发,唯独医学科普领域还没有太过亮眼的风景。
但很快,属于这里的故事就要上演了。
大厂的附庸
在医疗行业,任何大的变化、大的风口都来自于政策。
2017年,国家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其内涵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要把疾病预防提到更高的位置,强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两年后,配套文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正式发布。
15个重大行动中,第一条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国家层面的重视,彻底点燃了医学科普赛道的引线,最具标志性的事件都和互联网大厂有关——2017年,腾讯首款医学科普产品企鹅医典正式上线,后更名为腾讯医典;2019年,百度发起权威健康知识科普公益项目百科医典,后更名为百度健康医典。这两大流量平台,加上百科名医网、医学微视和有来医生,成为当时最主流的五个医学科普阵地。
它们的区别在于,腾讯和百度的医典项目都是冷启动,他们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医疗背景,因此高度依赖于信息采买。而百科名医网、医学微视和有来医生,则成了这些医典产品的内容供应商。以百科名医网为例,它曾经一度接管了百度医典的后台,每年输送给腾讯医典的内容占到其总量的70%,这两家公司每年为百科名医网创造的营收在数千万元量级。
接下来的故事就回到了开头。2020年,字节跳动以5亿元的价格收购百科名医网,从医学科普领域切入医疗赛道。
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是,字节并不是百科名医网唯一的买家,同时在谈收购的还有百度。据赵鑫磊回忆,百度的报价比字节更为优厚,但字节的谈判代表——时任今日头条CEO的朱文佳,给他们留下了更好的印象,“相比百度,字节一点没有官僚气,一堆人中间看不出谁是老大,我们就觉得跟他们走是一条光明正道。”
字节收购百科名医网,犹如被蝴蝶扇动的翅膀,在互联网大厂间掀起了滔天巨浪。
在错失百科名医网后,百度在第二年完成了对有来医生的B轮领投,以填补百度健康医典的内容缺口;原本要被即时断供的腾讯医典,在百科名医网前股东——原搜狗CEO王小川的出面协调下,得以继续使用百科名医网的内容;另一个沉默的对手阿里健康,则报价数亿元收购医学微视,最后因为人事变动不了了之。
“本质上,医学科普是一种信息,它不是商业模式,只是商业模式里的一个环节而已。”徐川表示,国内的政策环境决定了医学科普平台无法参照美国WebMD的商业模式——作为全球最好的医学专业内容输出者之一,WebMD有80%的收入来自于药械企业的广告和赞助收入。而在中国,由于处方药不能面向公众做广告宣传,这条变现的路径已经被彻底堵死。
“对于国内的医疗科普平台来说,只有流量才是线性可持续的收入来源。这就意味着,想要生存,就必须和大厂、和流量紧紧绑定在一起。”徐川强调。
一个颇值得思索的例子是,至今仍未“投靠”任何大厂的医学微视,已经被迫向用户收取费用,勉力维持生计。这让我们不禁假想,如果当初医学微视真的卖给了阿里健康,它的境遇是会比今天更好还是更坏?
而卖身大厂的玩家,风景也没有多好。《健闻咨询》获悉,百度与有来医生的投资条款,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对赌的内容。原百度健康总经理杨明璐倒是凭借着医学科普项目的成功,拎着PRADA的包,升职加薪,去了百度集团其它业务部门,但有来医生能对赌成功吗?
野心与野心能相互成就吗?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