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完了喜马拉雅和得到,我依旧是个笨蛋?通信
知识付费行业是一个怪物,一个新物种。目前,这个物种处于 “四国” 时代,同时不断有玩家进入赛道。
前不久,《罗振宇的骗局》刷屏朋友圈引起广泛热论,文中指出“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事件发酵不久后,罗振宇本人也站出来回应,尽管作者后来发文称diss罗振宇并非出于自己原意,文章标题和内容系遭到有心人篡改,但这场风波实际上显示出,知识付费在经历几年的井喷式爆发后,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攻击。
随后不久,咪蒙团队宣布以音频产品《咪蒙教你月薪5万》进军知识付费领域。可见,即使知识付费的水越搅越混,仍然有人前赴后继地进入赛道,预备趁着市场还未瓜分殆尽前大捞一笔。
知识付费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如何去做大这个生意?知识付费领域未来又会有什么趋势?今天创业小萌就重新聊一聊这个老生常谈但还值得再谈一谈的话题。
1
为什么大家都开始入局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行业是一个怪物,一个新物种。目前,这个物种处于 “四国” 时代,同时不断有玩家进入赛道。
为什么大家都开始纷纷入局知识付费了?
传统媒体时代,一家纸质媒体的广告发展到 1 个亿份额时,会碰到销售和发行的瓶颈,必须再找一个产品入口。
对于目前的自媒体大V来说,流量红利过了,粉丝增长变慢,打开率降低,活跃度下降,广告也受到影响。
除了赚广告商、用户打赏、开微店之外,他们更渴望找到一个直接获利的方式。内容付费或知识付费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网易云音乐上的付费电台
我把行业的入局者大致归为五层――
第一层:早期的平台型玩家。首先入场的四个平台:分答、知乎、得到、喜马拉雅。
第二层:新晋的平台大玩家。豆瓣推出了豆瓣时间,网易云音乐推出了精品电台,掌阅推出付费脱口秀节日《吐槽是门手艺》,《矮大紧指北》在蜻蜓 FM 上线等,很多大平台都在入场。
第三层:自媒体大V和新媒体等。十点读书推出十点课堂,新世相推出读书会,咪蒙上线《月薪5万》音频课程,自媒体大 V 都先后入局。此外,财新网启动全面收费,36氪付费专栏「开氪」上线,不少网站的新媒体部也都在尝试各种知识付费产品。
新世相读书会
第四层:社群姿态入场的玩家。樊登读书会、有书的崛起,多是靠社群运营带来红利。此外,秋叶大叔的知识 IP 营等垂直社群运营,也都在做很多知识付费产品孵化。
第五层:工具型姿态入场的玩家。果壳的饭团、知识星球、千聊、荔枝微课、小鹅通,都是以提供知识付费工具为切口,慢慢进入到这一领域。
当外来者都纷纷入局知识付费领域时,这是我们业内者感到又好玩又有趣的地方。
2
如何把知识付费的蛋糕做大
才是首要问题
2016 年为知识付费行业元年。
去年 5 月,分答蹿红,一对一问答,社交助推,让知识费问答一下子引爆朋友圈。此后,喜马拉雅、得到的各种爆款产品,也助推了这个行业发展的力量。逐步地,大众层面有了 “知识付费” 的概念。
此前,很多人都购买过付费音频或视频节目,包括 QQ 音乐,爱奇异电影等。但在界定什么是知识付费、什么是知识上,很难有定论。
资讯、技能、结构性课程,算知识吗?下面这张图是我的早期做的一个表格,供大家思考。
最初,喜马拉雅是做纯免费音频应用,有人说是“睡眠陪伴的APP”。从去年起,它从免费听电台、听故事变成部分知识付费音频了。它的业务延伸已经逐步把知识付费内容作为一个重心,但如何定义呢?
“知识付费产业”又抢了哪一块蛋糕?纸质书、电子书、出版行业?还是在线教育?
有人觉得“得到”APP,可能会动了媒体和出版行业的蛋糕。事实上,得到和分答很多员工都是媒体和出版出身。得到的早期思路是想把书籍、新闻精加工做成线上产品。
这种形式,通过销量证明了其现实的生命力。
因为,用户的使用场景变了。这些产品是根据用户需求设定的。
一个移动的、碎片化的时代,每个人获取资讯、学习新知的方式都在改变。
拿我自己举例。每天洗澡时,我会自动打开APP,听方军老师讲互联网新书。做饭时,打开听田艺苗老师讲古典音乐。坐地铁走路时,如果足够时间长,我会听分答的小讲。资讯、新闻还存在,只不过人们看新闻,听评论的方式变化了。
对于我而言,知识付费领域的产品,更像在为出版、媒体、在线教育做增量,不是动既有的蛋糕。
关键问题不是界定地盘、归类,而是知识付费产业如何做的更大,做得更好。
3
每人年均 513 元的知识付费市场
上半年,有几位投资人来问,怎么看知识付费行业,值不值得投?
大家开玩笑,算了一笔毛账:
当时的微信差不多月活跃用户有5亿。假设平均每个知识付费产品的单价是99元(约为100元),乘5亿,市场差不多在500亿左右。
有人说在线职业教育有300多亿市场,如果再加上K12的在线部分,或许知识付费市场会远远超过500亿。
今年印象笔记做过一轮调研,平均每人每年在付费知识产品上,可以花到513元左右。
印象笔记知识工作者报告
这些数据都是暧昧和模糊的,但趋势是可见的。
我相信,移动互联时代,网速越来越快,无人驾驶脚步也在加快,用户会越来越倾向于在移动当中学习,终身学习成为趋势。当用户越来越多时,产品形态会越来越多。
对知识付费产业的从业者而言,需要专注思考的是:如何在移动场景中,让自己的产品更加碎片化、社交化、互动感更强,让知识产品更好贴近用户的需求。
对业内人来说,这才是应有之义。
4
干货内容+用户运营+渠道结盟
=内容变现
曾经,芙蓉姐姐开创了网红的新时代。那时的网红,仅需靠才艺和怪异行为就能蹿红,但很难持续变现。
现在,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心理学教授魏坤琳都成了网红,他们属于新一代知识网红。
薛兆丰在「得到」开的付费专栏
接下来,还会有大量明星 IP。如蔡康永已跨界做知识付费栏目,推出《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这已经不仅仅是内容付费栏目。在未来,这个市场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行和分答有数万认证过的专家资源,这些资源有一个简单的分类:专家、网红、KOL。一年收益几百万的是网红,过千万的可能是KOL。
我个人总结了 3 个 “知识网红” 必备技能――
首先,强知识生产能力。如果没有知识生产能力,只能一时红,不能十年红。
第二,强用户运营能力。大多数媒体起家的人,只擅长做内容、包装,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用户运营。
我认识一个90后淘宝卖异型抱枕的姑娘。她做了很多用户社群运营。
她告诉我,自己不仅仅给用户买零食,如果用户喜欢打魔兽,她就要用魔兽的产品或者概念吸引他。她说,只要把一个用户搞定了,这个用户会传递给五十个用户,不管他是发朋友圈还是用了别的传播方式。
有次,她还打飞的去见一个用户。她不仅用钱运营,还要动情运营。在虚拟的社会,快节奏的社会,真正想做些事情还是要用情和心去做。
第三,擅长与平台合作。一个人想变得更强大,需要兼容,不断看外部世界。一个人和自己的粉丝不足以撑起一件大事。这时要与平台合作,交换流量中,让自己的基站变大、变强。
总结下来,我用一个公式形容个体的变现逻辑:干货内容+用户运营+渠道结盟=内容变现。
5
知识付费行业,钱并不是问题
今年是知识付费潮流的第二年,行业中的产品往精品化方向走,这是一个很棒的过程,也会是非常长的过程,但赛道已被打开。
未来,语音识别、计算机算法都基于大流量,大数据,有更多的知识付费产品了,用户才能更多选择,产生正向循环。
在知识付费行业,钱不是问题,难的是优质内容生产和供给。也因此,这个行业给我们更多的是“机会”。
在知识付费创业过程中,对我而言,不断思考这两个问题会很重要――
第一,购买付费知识的用户得到的是什么?
可能是对某一件事情看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或者一个体系的引导。例如,有人会想知道儿童如何不被性虐待;对红黄蓝事件进行某些方面的咨询。
用户如何评估这个产品和他预期之间的差距?
第二,跟随用户的学习模式,产品学会如何去创新?
在可视化、支付方式、网络技术越来越便捷了的时代,知识付费行业缺的仍然是,如何把过去人类上万年的内容“商品化”,并转化为新时代的“场景语言”。
我相信,不论是音频、视频,短时长还是长课程,不论是线下还是线上,不论是游戏化,还是社交化,产品形态更多,体验不同,但内容场景化是目前最重要的需求。换句话说,如何让知识产品更接地气。
人们如何学习,产品就要更方便去实现和超越,帮助大家获取更好的资讯和知识。
最后,套用我喜欢的互联网思想家戴维・温伯格的一句话结束:
“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人,是房间本身。”
希望能与大家一同思考和实践。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