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发布会,一场自我陶醉的“盛宴”快讯
就在上周六,金蝶隆重举办了 2024 全球创见者大会。作为国内企业软件产业的关键厂商之一,这场大会自然激起了层层关注。
企业级服务的实际落实远比喊口号更重要。
作者丨 图层
编辑丨刘涵
就在上周六,金蝶隆重举办了 2024 全球创见者大会。作为国内企业软件产业的关键厂商之一,这场大会自然激起了层层关注。
然而,在这广泛关注的背后,众多业内人士也纷纷各抒己见。他们的看法,或明或暗地折射出对大会的理解与思考。这些观点交织在一起,为本次大会增添了更多耐人寻味的色彩。
01
“五大修炼”看似高深,实则空洞
首先,不得不承认,以AI为主题的会议设计确实非常吸引眼球。特别是在企业级场景中提出“AI普惠化”这一理念,更是紧扣了当前的热点。通过各种小应用将高大上的AI技术串联起来,这种做法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其次,会议中强调“甲乙双方的合作不仅仅是薄薄的一纸合同,而是一本厚厚的书”这一观点,着实也圈粉无数。尤其是面对客户时,这一表述不仅传达了金蝶将在产品之外加强服务的信号,还为客户提前吃下一颗定心丸,增强了双方合作的信心。
如果说上述观点是基于大会积极的一面提出的,那么相比之下,其不利的一面就显得尤为突出。
再来看看徐少春提出的“五项修炼”,就大有文章了。
观点一,数字化转型不是锦上添花、也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场释放巨大禁锢价值的全面管理变革。
早在“数字化”概念初现之时,“管理即将迎来重大变革”的论断便已应运而生。一位在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在2021年就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不仅明确指出了变革的方向,还针对需求侧与供给侧分别提出了具体策略,深刻揭示了管理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此外,市面上已有许多书籍详细阐述了华为的管理变革,其中都提到了与数字化转型的关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理念和管理方法。这使得业界不免认为金蝶有“炒冷饭”的嫌疑,缺乏新的见解与突破。
而观点二中提到“数智化转型领导者不要把自己锁在茧房里,而是要自我革命,成为愿景型领导者和变革先锋”,也存在和前面类似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它会让真正的客户实干家产生一种“被居高临下指挥”的感觉。这种表述方式,没有展现出应有的谦逊态度,容易使客户与金蝶之间产生距离感,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
对于观点四“中国企业管理软件不仅要百分之百的替代国外软件,而且还要能够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与管理模式创新”更是引起了巨大的分歧。
众所周知,软件国产化替代之路,绝非是一条敷衍了事的道路。从一方面来看,定义自身标准是重中之重,是整个事业的核心基石。我们需要深度剖析国内用户的独特需求,精心打造一套完全契合本土企业的标准,才能保证软件在这一标准的指引下,为国产化替代筑牢根基。
另一方面,打造原创的平台也是软件国产化替代的关键支柱。通过构建一个全面而强大的平台,我们既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土企业的需求,推动管理创新,还可以确保在核心技术和应用层面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
而金蝶的产品和能力恰恰是基于EBC框架构建的,这一框架是在2019年由国外企业提出的。这意味着从底层逻辑来看,金蝶已经偏离了原创性。在这种情况下,再谈论国产化替代,即使技术再强大,也难免让人觉得缺乏根基,这不是正如同空中楼阁一般荒谬吗?
综上所述,金蝶的“五大修炼”似乎更多地是在试图说服自己,而非真正引领行业前行。当企业步入数智化转型的深水区时,他们更应通过清晰明确的路径指引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为企业提供实质性的指导。
然而,当前所呈现的却是对业界已达成共识的观点的反复强调,缺乏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这种务虚的态度,与真正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需求相去甚远,甚至让人感觉其仍停留在友商乃至整个产业探讨的上一个阶段,着实令人失望。
02
拓展大型企业市场,并非“心想”就能“事成”
在这次大会上,金蝶着重释放了一个信号:他们将以更大的力度进军大型企业市场,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其实,从去年开始,金蝶在大型企业市场的渗透力度显著增强,呈现出势不可挡的态势。然而,尽管气氛烘托得如此热烈,实际效果又如何呢?让我们以数据为镜:
2024年第一季度,金蝶在大型企业市场的云服务收入达到5.56亿元,尽管这一数字看似可观,但其对整体业务的贡献比例仅为19%。同时,尽管续费率高达97%,但这一数据背后也隐藏着用户黏性减弱或付费意愿下滑的隐忧。
由此,我们不禁心生疑问:金蝶是否真的具备拓展大型企业客户的能力?这包括强大的研发团队、卓越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成熟的项目管理、前沿的创新能力,以及贴心的客户服务,最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交付。
然而,审视金蝶在这些关键领域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与不足,这无疑给其宏大的目标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里例举几个方面。
第一,在项目管理层面,当面对价值千万级的大型项目时,即便是分公司倾尽全力调配经验最丰富的项目经理,金蝶往往也只能依靠以往管理小型百万级项目的经验来摸索前行。这种“以小试大”的做法,一旦遭遇难以逾越的障碍,便陷入无休止的试错循环,最终使得客户成为了这种实验性尝试的承受者。
这一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方面,金蝶在大项目管理领域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实战经验稀缺,且缺乏足够多的大项目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现有的业务体系难以有效支撑起大客户项目的复杂需求,流程中存在着诸多断点与瓶颈。
每当问题浮现,责任追究往往随之而来,这在员工间引发了诸多不满,诸如在脉脉等平台上,员工纷纷吐槽管理体系与研发体系中的种种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环境也加剧了优秀项目经理的流失。
第二,在AI层面,此次发布的苍穹APP,尽管其口号是“让AI管理触手可及”,但实际并未带来显著的变革感。因为它落地的AI应用场景多围绕员工展开,旨在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然而,从服务大型企业的角度来看,苍穹APP在实际业务优化、流程改进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金蝶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就必须快速补齐短板,积累对大型企业业务和管理模式的理解,并将AI应用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真正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更大价值,而不仅仅是惠及员工个体。否则,其在大型企业市场的发展将始终面临瓶颈。
第三,当下,几乎每一家厂商都不得不以裁员降本增效。然而,裁员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人员的减少,它更对企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冲击。
就金蝶而言,其长期以来推行的所谓“致良知”活动,在实际效果上更像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面子工程。这种现象不仅未能真正为企业带来积极的文化引领和凝聚力提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自信心造成了严重的削弱。
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之下,再去涉足服务难度更高的大型企业市场,无疑会对企业员工的士气产生极大的打击,进而影响到在服务大型企业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这一领域的拓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回到主题,以金蝶为代表的主流厂商在企业数智化转型和国产化替代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努力,绝非一日之功。虽然抓住以AI为导向的企业服务对客户一定是有价值的,同时与众多软件同行一起推动产业发展,但真正要做好这件事,必须沉下心来,在各个方面寻求突破,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记住,企业级服务的实际落实远比喊口号更重要,主动引领永远比被动追随更重要。如果长此以往,第一个走开的一定是客户。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