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保鲜回归本位 实现冻龄重在食材的参与智能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方世东认为,电冰箱现有的保鲜除菌技术主要有臭氧、钛光、负离子、银离子、光触媒、光动银、紫外线、纳米技术等。
自现代冰箱正式投入家用场景以来,食材储鲜作为冰箱技术发展的永恒属性,保鲜技术主导着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冰箱厂商的竞争方向,更是用户长期以来的使用痛点。导致食物变质的“罪魁祸首”是水分子细胞流失,水是生命之源,刚生下的婴儿皮肤滑、嫩、紧致,而年老之后皮肤会变松弛、皱、无弹性。如果能解决水分子流失的问题,让我们的商品一直保持细胞活跃,也就解决保鲜的本质问题。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给停滞的冰箱技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使冰箱保鲜除菌等技术上得以突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方世东认为,电冰箱现有的保鲜除菌技术主要有臭氧、钛光、负离子、银离子、光触媒、光动银、紫外线、纳米技术等。
业内人士向家电网称,如果有一种新的保鲜技术,它或许可以考虑激活食材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改变以往保鲜技术由外向内对食材进行“凝固”的做法。有冰箱厂家则认为,市面上的温湿控制只是暂时的障眼法,仅仅依靠外力并不能彻底保障食材在一定时期内的保鲜能力和生命周期,只有通过“里应外合”的手段才能彻底摆脱当前市面上的保鲜技术对食材造成的“表里不一”的现象,让食材不再被动,而是成为冰箱保鲜的参与者,才能达到“精准”的效果。尤其是在厂商们在商品宣传中提到的一些营养流失的数值,多是在其搭建的“实验室环境”中取得,只能作为参考值。在日常生活中,现实效果与实验室效果之间差了一个实验室环境。
目前冰箱保鲜技术较多,但在食材保鲜上仍存在着技术壁垒。比如很多冰箱尽管温湿控制比较精准,但冰箱内部使用一套循环方式,海鲜味串的整个冰箱里到处都是;或者保鲜区没有进行分区,干货和新鲜食材只能放在一起,造成干货受潮、蔬菜脱水。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却诱发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何在食物储鲜的过程中,需要变频、温湿精控、分区储存、风冷、风道技术等协同作战的原因。相关人士指出,不少技术看似高端,但是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对“双刃剑技术”的“补救性措施”,双刃剑技术体现了“是药三分毒”的副作用,便需要其他技术与其对冲,将副作用化解。由于蔬果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不规则和统一,温湿控制技术无法为不同需求的蔬果进行保鲜,于是出现了分区储存的设计和变温区的出现,但是温湿技术不是保险箱。一台储鲜能力不足的冰箱,会耗费用户的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处理冰箱里的食材。
值得注意的是,保鲜并不等同于“不变质”,变质是冰箱的最后一道防线。冰箱只能在短时间内以低温保持蔬菜、水果、肉类等易腐食物的不变质,而保鲜冰箱则在一定期限里保证这些易腐食材的新鲜如初。据了解,果蔬的自身品性是其新鲜水平的固有本质,即是内因,而采取各种贮藏技术抑制食物的衰老是保鲜的外在因素,它只能对有保鲜需求的产品进行特性层面的弥补。不过果蔬本身具有一定周期的储藏寿命,这意味着冰箱的保鲜功能并不是最主要的“功臣”。果蔬自身的化学成分(水和固性物)使得其在采收后出现成熟及衰老变化,其中,占果蔬组织中80%-90%的水分是影响果蔬嫩度、鲜度和味道的重要成分,与果蔬的风味、口感、品质密切相关。
果蔬采收后,水分得不到补充,在运贮过程中容易蒸发散失水分而引起萎焉、失重和失鲜。而在冰箱贮存的过程中,水分同样会流失,而能够掌控蔬果中的水分,无疑是掌控了食材保鲜的终极奥义。
保鲜是一个“解码”的过程,但一定要做到精准控鲜,否则就是徒劳,反而还破坏了食材的结构。当前,回暖的冰箱市场正向高端化升级,竞争愈加激烈,产品的争夺战已经转到对于产品技术升级开发的价值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厂家还是消费者常常会忽略一个问题,那便是食材实际上可能从源头开始就已经进入衰亡状态,比如生鲜超市的超强冷冻柜可能会成为杀死食材细胞的帮凶,保证食材保鲜从源头做起。从过去的食材存储空间,变成家庭的健康饮食管理中心,从过去的产品制造商,变成平台资源整合方,开始打破与生鲜、商超、粮油等行业企业合作边界,将成为厂商的抢滩目标。
作者:HEA.CN 来源:家电网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