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们还在假装谈恋爱?通信

虎嗅网 2018-02-28 09:34
分享到:
导读

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最终只好分手。


年轻人,你们还在假装谈恋爱?


在互联网世界里,每当人口红利殆尽时,总免不了大鱼吃小鱼的游戏。用俗气的话说,在陌陌收购探探之后,中国社交产品之争开始进入下半场。

从最初的根据地区、年龄、性别、有无摄像头加QQ好友尬聊,到后来的漂流瓶(QQ邮箱),再到婚恋互动平台、兴趣交友(豆瓣)、摇一摇(微信)、附近的人(微信)、LBS附近相遇(陌陌)、附近相遇并互相“喜欢”(探探),还有这两年兴起的视频社交,陌生人社交产品急突猛进。

陌生人社交已经从社交产品的附属功能形态,成长为定位各异的独立产品,两个陌生人之间的接触规则,从很强的随机性到兴趣导向,再到更简单粗暴的颜值+距离高效筛选

在产品形态更迭的背后,用户的感情心理也有极大的转变,最明显的便是社交产品对中国人感情状态的解构与重构。

中国人通常有两种感情状态

陌生人社交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满足感情需求。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结合Oswald Spengler的理论提出,中国人通常有两种情感状态。

一种是阿波罗式乡村感情,是亲人般的感情,相对封闭保守压抑,性别是模糊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生育。家庭是一个事业单位,双方更像是“互助生存的利益共同体”,这曾是最主流的感情模式。在《巨婴国》中,武志红也提到,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必须结婚生子构建一个完整家庭,才能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联系这点来看,我们自然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人对于“门当户对”“成家立业”的执念,以及在很多的两性案例中,着重考察对方的家庭背景、资产、社会地位,在一些极端情况,感情可以退至末位。

阿波罗式的乡村感情状态,在80后以及相对年长的群体中影响尤其广泛,这个群体在逐渐加快的城市工作节奏中无暇兼顾感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前后,市场上爆发出世纪佳缘、百合网、珍爱网等网上实名登记的婚恋网站,这些网站主打的服务更强调综合的匹配性婚恋。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文化的崛起,另一种感情状态的需求更强烈,也就是要满足情感和生理需求的浮士德式城市感情。它相对开放激情,性别鲜明,精神和生理方面的契合度远远优先于生存的迫切性。

为了迎合用户这样的感情需求,互联网也将陌生人之间的连接节点打散,进行规则重构。社交产品尝试添加功能,如QQ按规则加好友、QQ邮箱的随机漂流瓶,以及兴趣导向的陌生人社交产品,比如百度贴吧、豆瓣等等开始出现。

对于用户来说,前者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更强,两人之间互动缺少共性与场景性。而后者兴趣类社交的产品出现,帮助改善了这个问题,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贴吧、豆瓣上的用户在兴趣组间的UGC动力很强,黏度也很高。再往后出现的Invitation、恋爱宝、请吃饭等产品,核心功能还是在于为用户搭建从认识到熟悉,再到创造更多可能性的场景。

年轻人假装恋爱

很多年轻人的感情形态正在一面接受父辈阿波罗式观念的鞭策,一方面又渴望获得浮士德式的城市感情自由。加上很多年轻人从小缺乏系统的恋爱与性教育,以至于没有形成独立自洽的恋爱观,也不熟悉在快速解构的世界中寻找伴侣的有效方法;又或者对于这些人来说,爱情只是一种调剂品,早已不像父辈那一代,是生存下去的刚需。

所以不难看到,社会上很多对“王老五”以及“超级剩女”的调侃,以及如同月经式的家长逼婚催婚话题在被各大自媒体消费。当然,也还有ayawawa一类以“取悦”异性来逃避找到自我价值的女性泡学的流行。

当原本经济压力就很重的年轻人承担上了情感压力时,浮士德式的城市感情就这样产生了异变,成为了他们新的出口――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荷尔蒙导向的城市感情”。

这种感情状态,相比前两种形式更开放,更像是长期感情压抑后的“卧室解放”。诸如陌陌、探探产品的爆红,约之玄学伴随着PUA课程风生水起。其实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的感情状态也经历着剧烈的解构与重构,效率被摆在了第一位,感情遭遇错位,或者说就是一场年轻人一时兴起的“假装恋爱”。陌生人社交软件的出现迎合了这些用户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放任了这种感情的泛滥。

妻子、情人、朋友

互联网是流量和盈利导向的,这决定了大多数社交产品会以绝大多数用户为出发点。而用户尚未成熟稳定的感情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些产品的诱导。



钱钟书曾在1935年出版的《人兽鬼》的样书上,给杨绛写了这样一句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用了看似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来形容和赞美杨先生,并表示自己很幸运。

现在都市感情如此速食化并脆弱易碎,我鲁莽地猜想,大概是太多人把感情这件事看得过于简单。他们企图通过一个APP找到“三位一体”的伴侣,殊不知很多情况下,这些APP只能帮你筛选出“非集合”。

最合拍的情侣应该是终身朋友,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应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最终只好分手。

陌生人社交的终极形态,也许并不是更精确、更高效的算法匹配,而是让用户在社交平台获得信任,有机会、有场景认识优质、真实、靠谱的人。社交平台也应该引导用户接受系统化的、适合当下经济状态的情感教育。

毕竟,人们的感情终将逐渐归位,这些陌生人社交软件最终也会变得克制,为了生存而转变。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33997.html 

感情 社交 产品 用户 陌生人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