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控股的价值故事:欲戴王冠,先承其重?观点

IPO财经向善 2023-11-14 19:52
分享到:
导读

100%担保模式对于陆金所控股来说,还在持续向100%担保模式推进的陆金所控股,一是与陆金所控股的业务模式独特性有关。

最近,中国平安联营企业、国内头部小微企业主金融服务提供商——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2023年三季度业绩报告。

从数据来看,今年三季度,陆金所控股实现营收80.5亿元,净利润1.31亿元,季度新增贷款505亿元,不仅整体较去年同比,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而且从年初至今净利润改善的趋势也由此被中断。

然而即使如此,陆金所控股却依然顶着压力坚持推进业务模式转型等既有的战略。那么这自然也引来了不少投资者们,对于陆金所的业务调整恢复举措和转型模式方向的质疑和不解。

因此,透过陆金所的发展脉络和业务数据,本文将尝试回答两个问题:

一、陆金所业绩难改善背后的原因,以及努力转型的想象力都是什么?

二、逆势主推的100%担保模式对陆金所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三季报中的陆金所控股:有痛点,有亮点

(一)意料之中的承压

对于此次陆金所业绩没有明显改善的原因,答案和此前市场预料到的差不多,主要还是源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毕竟从2022年到现在,受国际格局、汇率波动和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今年以来的贷款利率调整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国内的大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都遭遇了极大挑战,特别是抗风险能力较差的长尾小微企业们的生存环境和经营预期尤为惨淡。

所以在贷款和利息收入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包括不少银行在内的净息差等盈利指标表现都非常差,更不用说经营服务的是小微企业“中大额信贷业务”的非传统金融服务业玩家陆金所控股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财报数据显示,截至到三季度末,陆金所控股的消费金融贷款余额累计达361亿,较上季度末增长9.9%,较上年末增长29.4%。其中,在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的消费金融业务新增贷款206亿元,环比增长15.3%,同比增长48.5%,不良率也从二季度的2.2%下降至了1.9%,整体实现了“量”“质”齐升,这算是个不错的成绩。

并且回头来看,在陆金所控股持续加大对消费金融业务的支持力度下,这部分优质增长业务也在整个公司的业务比重中不断上升。截止到上半年末,消费金融贷款在陆金所控股新增贷款中占比由一季度24.4%提高到33.5%。而现在则是达到40.8%。

很明显,消费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了陆金所控股的短期增长极。

而对于嗅觉敏锐的投资者们来说,这背后释放出的,可能还不仅仅只是陆金所业绩改善的未来可期,在当前消费“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背景下,更可能意味着小微经营主体活力正在恢复,宏观经济整体回升的势头或许已经显现……

(二)意料之外的向好趋势

从2022年开始,陆金所控股就主动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采取多种成本控制措施来管理运营及获客成本的同时,将资产质量目标置于规模增长目标之上,从而尽可能地平滑业绩周期波动和去化经营风险。

1、在业务模式上,陆金所控股精简了管理层级,保留了更具竞争力的直销队伍,使获客策略、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战略调整安排得以更有效贯彻。

所以反应到业绩数据方面,陆金所控股在第三季度的总开支同比减少了30.1%,其中,下滑幅度较为明显的是一般及行政开支,同比下滑了15.6%,销售及营销开支同比减少了43.7%。

2、在资产质量上,陆金所控股今年来陆续退出了低收益地区,收紧了R5以上高风险敞口,开始专注于更具经济弹性地区的优质客户,在努力去风险的同时,推动整体资产质量趋于平稳。

或许正因如此,报告期内,虽然陆金所的风险指标C-M3迁徙率从上季度的1.0%增长到1.1%,所赋能贷款总额的30天和90天以上的逾期率也出现了些许增长,但是在一系列加强资产质量管控,推动风险防范和化解的调整措施之下,近期新增贷款的资产质量实际上都是符合预期的。    

就比如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24.1%。对此,有陆金所控股的高管在业绩沟通会上表示,该风险指标变化的部分原因是公司贷款余额同比下降了16%。而贷款下滑的问题,前边已经提到了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

事实上,如果单纯从经营风险的角度看,即便现在陆金所的去风险措施还没有见效,可实际上投资者们似乎也不用担心。

这是因为陆金所控股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优势——“有钱”。

到底多有钱呢?截至到2023年9月30日,陆金所控股的净资产为943.25亿元。其中,银行存款有397.81亿元,现金等价物有188.3亿元,整体资本实力不可谓不雄厚。

所以尽管中小微企业抵御宏观经济波动的资金能力偏弱,可能会导致陆金所营收和风险敞口的波动,但是有着如此充足的现金储备“缓冲垫”在,其依然有能力从容应对内外部变革的冲击,并在转型中保持着经营稳定和财务稳健的战略定力……

 //100%担保模式:独一份的压力,独一份的增长想象力

在此次财报后的业绩沟通会上,公司高管透露,公司已做好向100%担保模式过渡的准备,已从融资合作伙伴获得了足够的信贷额度,以支持2023年余下时间和2024年全年的100%担保模式。

并且据了解,在第三季度中,陆金所控股赋能的新增贷款的风险承担比例,已经由去年同期的21.7%上升至了现在的54.3%。

可以说,在当前助贷行业都在降低担保业务比例,往“轻资产模式”转型的背景下,还在持续向100%担保模式推进的陆金所控股,算是走出了独立行情。

(一)理解陆金所的100%担保模式

为什么只有陆金所控股走出了与行业相反的破局路线?

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与陆金所控股的业务模式独特性有关。陆金所控股的目标客群是一批规模不上不下、需求复杂、营销获取相对较难的线下小微企业主。这批企业客户通常无法提供抵押品,亦不具备稳定的现金流,所以在传统金融机构中相对较难获得中大额贷款。

并且由于他们风险更高、风险识别难度更大,所以一般的互联网助贷平台的授信模型,也不足以为他们在应急周转时提供成本可承担的信贷服务。

而陆金所控股则是靠着十几年的小额信贷及风控经验,以及背靠平安集团强大的综合金融数据和数万人的线下队伍与客户一个个面对面交流考察,才啃下了这块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硬骨头,所以这些依赖线下的、千人千面的非标客户需求和独特的资源禀赋都使得陆金所控股很难走向科技属性更强的“轻资产模式”。    

二是与陆金所控股过去的增信方式有关。由于近年来宏观环境的波动,极大地影响了小微企业们的偿债能力,所以又引起了市场整体的资产质量恶化。但是紧接着,在政策刺激的背景下,小微企业们的融资成本开始不断下降,可偏偏陆金所控股过去依靠第三方增信的“助贷+信用保证保险”模式,却又决定了其增信成本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最终就表现为了收入和成本端的业绩“双重承压”。

在这方面,陆金所控股在年初回港的招股书中就曾提到,“在当前环境下,第三方增信提供商的定价高于往常,原因是产生较高的历史亏损后,对未来预期风险的评估更加谨慎。”

那么既然第三方的成本越来越高,且自身又融资担保牌照的情况下,那么用自家的融资担保公司(平安普惠担保),提高自身承担风险贷款的比例,逆向推进“100%担保”的增信模式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二)100%担保模式的利与弊

回到正题,当全面转向100%担保模式后,又会对陆金所控股产生哪些影响?

先看挑战的一面,短期可能会造成贷款减值压力增大,并且在宏观经济承压期没有结束之前,可能会使资产质量进一步承压,也就是对风险防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从长远来看,想象力却也是实打实的,一方面对陆金所控股而言,100%担保模式有助于公司获得更大的业务自主性,在收入和成本上也都能取得更好的平衡,并且还可以减少监管和客户对于复杂费用结构的质疑,使未来中长期的营收、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而且回头来看,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陆金所控股的100%担保模式无疑是具备着很大的竞争优势,通过融担模式助力合作银行更好地实现小微贷款“敢贷愿贷”,对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势必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善。

另一方面对小微企业经济来说,中小微企业既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宏观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同时还是陆金所业绩扭转最重要的一环。而陆金所控股的100%担保模式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直接降低借款人的风险,提高贷款机构的放贷效率,有效激活无数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力,从而以点带面引领整个行业共同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加速中国宏观经济的恢复。

总之,100%担保模式对于陆金所控股来说,就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写在最后:业绩和财务数据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但是就像“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那样,想要真正看到陆金所控股的价值成色,可能还是要看长期的核心经营能力。

可偏偏无论是在市场规模,还是企业的资产结构和队伍管理等方面,陆金所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成长潜力。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市场还是投资者们,似乎都不妨再等一等陆金所控股的转型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陆金所 控股 风险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