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电力,去中心化无意义?官方对区块链的六大质疑区块链
泡沫明显、去中心化并无意义,无法通过技术建立信任、无法履行货币职能、比特币耗电量大……区块链当下存在的问题,一一显现。
近日,一张打着中央人民银行Logo的PPT图片,在网上流传。
它的标题,是“理性客观看待区块链的应用前景”。
泡沫明显、去中心化并无意义,无法通过技术建立信任、无法履行货币职能、比特币耗电量大……区块链当下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页PPT中充分显现。
区块链正在“去神化”,备受推崇的去中心化、建立信任等曾经性感无比的点,也开始备受质疑……
在PPT中,一共对区块链提出了6大质疑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1.区块链金融投资领域(特别是涉及公开发行交易的加密货币项目)泡沫明显,真正落地产生社会效益的项目很少,投机炒作,市场操控和违规违法等行为普遍。从长期看,区块链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用途。
在中国市场上,正在出现“无币不欢”的现状。
而因此,行业乱象丛生,空气币和传销币屡屡出现,庄家收割韭菜的手法也在不断翻新。
在区块链底层技术方面,食品溯源、供应链金融……大小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
但很多区块链应用,还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一个常见的观点是:在区块链世界,还没有出现“杀手级”应用。
或许,这是因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它和人工智能,都被很多人认为像是1990年代的互联网。
马云说过,每次大的技术革命都需要五十年时间,前二十年是技术革命,后三十年是应用革命。长期来看,区块链的发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2.用科技来代替制度和信任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场景还是乌托邦。
作为不可篡改的账本,区块链是充满了重塑社会制度理想的技术。但用技术来代替制度和信任,存在很大的难度。
目前,区块链技术能解决的,仅仅是环节内的信任问题,即“链上”问题。但是更多的问题发生在“链下”,这是区块链无法覆盖到的。
以区块链疫苗溯源为例,目前,区块链能做到让疫苗在物流和渠道流通环节上链,全程可追溯,但它无法解决生产源头造假的问题。比如疫苗的生产过程是在厂家仓库内进行的,对于生产商用的是哪批原料、对其是怎么处理的,就很难上链溯源。
这些问题,都只能在链下,依靠制度和法律来解决。
3.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各有适用场景,不存在优劣之分,现实中完全去中心化和完全的中心化场景是不多见的,比如,很多区块链项目从去中心化宗旨出发,但到后来或多或少引入中心化成分,否则就没法正常落地。
并非所有的场景都是需要去中心化的,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天然是以牺牲性能为代价的。同时,在成本上,区块链系统并不比中心化系统有优势。
媒体报道,去中心化的比特币每秒只能处理7笔交易,以太坊每秒处理70-80笔交易,而中心化的Visa是7万多笔。在2017年双十一时,中心化的支付宝,交易峰值是32.5万笔/秒。
再以中心化的产品滴滴打车为例,乘客和司机信息,都存储在滴滴的服务器上。如果打车完全去中心化,会是什么样呢?公司无法监管运营车辆,司机和乘客点对点匿名交易,没有客服系统……联想到最近发生的滴滴司机杀人事件,或许去中心化的滴滴并不比中心化的滴滴好。
事实上,完全的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都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近日,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告诉媒体,确实希望中心化的交易所越少越好,但也接受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共存的现实。他认为,人们很难在一个完全中心化或非中心化的世界里生存。
当我们讨论把“去中心化”作为一种信任手段时,并不是说一定要把全流程都“去中心化”,大部分时候,需要把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去中心化”,就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了。
去中心化的任务不是“消除风险”,而是“降低风险”。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方式,就好比人的手和脚,分工不同,擅长的领域不同,各有适用场景。
4. 匿名的区块链用在金融交易中(比如跨境汇款),在KYC(“了解你的客户”)和AML(反洗钱)方面都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数字货币因可进行匿名交易,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部分不法分子的青睐,被用于洗钱、黑市交易、逃离外汇管制等。
但对于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数字货币而言,匿名与公开其实是并存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比特币区块浏览器追踪交易地址,但比特币地址与现实中个人、组织间的对应关系,却是高度匿名的。
除了门罗币等少数强调“绝对隐私”的数字货币外,大多数区块链平台都在“匿名-公开性”上保持与比特币相似的逻辑。这在事实上,也给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数字货币交易所为例,合规、拥抱监管的交易所将成为行业主流。在Bitfinex等海外交易所,平台对于用户的KYC、AML审查可以长达6~8周。此外,平台还会对投资者进行CTF(counter-terrorism financing,反恐怖融资)审查。
而在火币、OKEx等交易所,用户若想进行法币交易、提币等敏感操作,都必须在平台内完成KYC认证。用户KYC等级不同,平台给予的法币交易、提币额度也会有所不同。
作为数字货币世界最重要的入口,交易所一直是监管高度关注的重点。而监管对于数字货币市场的穿透力度,正在逐渐增强。在未来,来路不明的数字货币可能会寸步难行。
当然,点对点的场外交易、一些强调高度匿名的数字货币,也许仍然会游离于监管之外。
5. 加密货币因为供给没有灵活性并且缺乏内在价值支撑(比如主权信用担保),没法履行货币职能。实际上,一些稳定加密货币采取了以法定货币作为准备金的方式。
比特币究竟是不是一种“货币”?即便是比特币狂热信徒,对这个问题仍然充满争议。
一派认为,比特币因其稀缺性,可以被视作是一种一般等价物,并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因此可以被视作是一种货币。
而另一派则认为,比特币缺乏现实支撑,且总量恒定,单位时间内的供给不能人为调节。它更像是一种投资品,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货币功能的需要。
自比特币诞生之日起,这两派观点的交锋便一直在持续。
显然,如果将比特币视作一种“货币”,它无疑存在诸多缺陷——价格波动剧烈、流通场景有限、发行总量恒定、不能对市场进行调控。但比特币也存在着传统货币,特别是法币难以实现的优势,即在较长时间尺度下的保值性。
而法币的优势,则在于价格稳定、使用方便。因此,诸如USDT一类的稳定数字货币,采用了以法币作为准备金的发行制度。
6. 与POW有关的“挖矿”活动没有服务实体经济,耗电量太大,可能干扰宏观经济运行。
比特币自诞生之日起,其POW机制带来的能耗问题,便一直备受争议。
根据The Outline的数据,目前,比特币挖矿需要5000MW的电力。这一数字接近全球发电量的近1%。
POW带来的争议,并不止于高能耗。矿工对于低成本电力资源的追逐,使得挖矿行业向头部集中。“POW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算力集中化”,成为了一部分玩家的忧虑所在。
聚焦到比特币的能耗问题,毫无疑问,比特币挖矿是一门高耗能的行业。无论是矿机芯片制造,还是比特币挖矿本身,都需要耗费大量电力资源。
但电力的消耗本身,也为比特币的网络稳定运行打下了基础。比如莱比特矿池创始人江卓尔就认为,与比特币流转过程中产生的效益相比,比特币挖矿的电费成本微不足道,不能被视作是一种浪费。
回到比特币挖矿本身,尽管这一行业仍然不能摆脱耗电大户的身份,但这并不意味着比特币挖矿对实体经济毫无意义。中国比特币矿机行业,已经造就出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两家港股准上市公司。2016年后,中国比特币矿工们,也解决了困扰中国电力市场多年的“弃电”问题,激活了中国西部众多濒临破产的小型电厂。
而对于整个电网而言,比特币矿工无疑是极为优质的客户。他们的耗电量几乎24小时保持恒定,对电力调度的压力近似为0。此外,比特币挖矿除发电环节外,不会产生任何废水、废气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可忽略不计。
从庞氏骗局、浪费资源,到空中楼阁、难以落地,区块链技术一直备受争议。
在区块链的发展历史中,泡沫不断产生、破灭,而真正优秀的项目,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沉淀。
去除泡沫,回归场景,拥抱监管,也许是每个区块链从业者的必经之路。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