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出行金融业务激进扩张:“套娃式”嵌套为无牌照机构导流,间接为年利率58%贷款引流快讯

海豚财经 2024-01-29 20:22
分享到:
导读

作为数亿普通用户频繁使用的哈啰出行,在金融业务上更应切实遵守相关监管规定,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为改善自身盈利能力,哈啰出行在金融业务上展开了一场激进的扩张运动。但是,没有金融牌照的支撑,哈啰出行到底能走多远?

屡因电动车质量问题被罚

近日,哈啰电动车关联方上海钧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钧哈科技”)因委托生产的多款电动自行车被判定为不合格,违反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被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计罚款18.3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2.3万余元及不合格产品。

此前,“钧哈科技”就因为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以及宣传用语不当等被罚。2023年1月30日,“钧哈科技”因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标准的产品被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没收违法所得约1.48万元、罚款36万余元,并责令其限期改正。2023年1月11日,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2022年第一批产品质量市级监督抽查结果公示公告,其中一款由“钧哈科技”生产,商标名为棒途的电动自行车,因鞍座长度不合格被予以公示。

2022年6月8日,“钧哈科技”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被合肥市市场监管局处以罚款4万元。违法原因为,“钧哈科技”在车行(电动车经营部)墙面、墙体灯箱以及店内销售的电动车附带使用说明书里宣传“哈啰超4亿粉丝推荐”等内容,将使用“哈啰出行”APP用户人数认定为推荐人数,并在特定场合进行宣传误导购买哈啰电动车的消费者,使其误认为哈啰电动车有超4亿人购买、使用并推荐。

屡屡被罚的哈啰电动车折射了哈啰出行当下的尴尬处境。

成立于2016年的哈啰是目前市场上仅存的三家共享单车之一,先后获得蚂蚁、红杉、复星、春华等一线创投机构投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0亿元。蚂蚁更是从D轮开始连续投资了七轮,预估累计投资金额达到40亿元,成为哈啰上市前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36.3%,远超哈啰管理团队17.7%的持股比例。

2021年4月,哈啰出行向纳斯达克递交上市招股书。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三个财政年度,哈啰出行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15.05亿和11.34亿元。2021年7月,由于监管政策收紧,哈啰出行宣布取消赴美上市计划。

上市受挫对哈啰出行产生了较大冲击。2019年-2021年,哈啰出行的估值已达到40亿-50亿美元,但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中,哈啰出行以220亿元估值排在上海市独角兽公司第13名,对比2022年,哈啰出行估值下降45亿元。这个估值数字和哈啰出行融资总规模接近,意味着全部投资人都被套牢。

业绩持续亏损,短期上市融资无望的哈啰出行亟须改善自身业绩,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活下去。

大举扩张金融业务

2022年4月25日,哈啰出行官宣品牌升级,Logo从之前的H样式图案更换为“哈啰”圆角矩形图标。官宣品牌升级后,哈啰出行开始抓紧流量变现,将触角伸向租车、火车票、汽车票、门票、电动自行车、共享汽车、特惠加油、送货跑腿等新服务。不过,哈啰出行的新业务都没有给市场留下深刻印象,其核心业务中,除了出行服务,最重要的还是金融业务。

海豚财经注意到,哈啰出行一直对金融业务情有独钟。2021年前,由于担心影响上市,哈啰出行在金融业务扩张上较为克制。上市受挫后,哈啰出行开始放下包袱,持续加大对金融业务的投入。2022年,有消息称,哈啰出行将互金业务的重要性提升至与顺风车业务一致,并由一位创始人副总裁主抓。据称,哈啰出行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将助贷年度撮合交易金额提升至400亿。

对手握数亿用户的哈啰出行而言,流量变现方式有很多,但广告和金融业务无疑是最快、效率最高的。海豚财经记者统计发现,哈啰APP对外展示的服务总计36项,其中金融相关服务有6项,金融业务占比16.67%,“含金量”不可谓不高。

不过,与野心勃勃的目标冲突的是,哈啰出行目前并没有什么能拿出手的金融牌照。目前可以合法放贷的机构包括传统小贷、互联网小贷、持牌消费金融以及银行,哈啰出行一个都没有。去年底,哈啰出行拿下天津千宏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获得了融资担保牌照,但融资担保牌照仅能用于助贷业务,为资方提供担保之用。在保险领域,哈啰出行也没有获得相关牌照。因此,哈啰出行在金融板块的发力更像是无放贷牌照“裸奔”。

哈啰借钱是哈啰出行的金融借贷品牌,包括助贷服务“臻有钱”、导流服务“借钱优选”以及车抵贷、房抵贷。

其中,“臻有钱”页面显示,产品由第三方提供,上海哈啰普惠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仅提供持牌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信息展示,信息传输、授信额度信息查询等。但是,“臻有钱”同时又宣称,为了完成信用审核和风控审核,臻有钱将获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负债信息、财产信息等。

海豚财经记者尝试在哈啰借钱申请额度发现,借款需填写包括学历、月薪、居住地、详细地址、联系人1(姓名、手机号、关系)、联系人2(姓名、手机号、关系)、身份证正反面、人脸识别等8项个人信息,而在申请借款过程中,页面始终未离开哈啰借钱页面。这也意味着,记者填写的上述个人信息已被哈啰借钱-臻有钱收集。

事实上,哈啰借钱-臻有钱并不持有任何金融贷款牌照,也并不具备收集个人信息的征信牌照,哈啰借钱以“助贷”名义收集上述信息、留存、并转让给第三方,显然违反了监管部门的“断直连”政策。

导流平台贷款利率超60%

海豚财经注意到,哈啰借钱-借钱优选合作引流的部分平台同样不具备金融贷款资质。例如,“人品钱包”运营主体为北京人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融易借款”运营主体为融易推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企查查显示,这两家公司都不持有金融放贷牌照,不能开展金融贷款业务。

更值得注意的是,哈啰借钱导流类似于“套娃”模式,上述平台并不是最终放贷方。例如,哈啰借钱把用户导流给“人品钱包”后,后者又将用户推荐给更多资质可疑的第三方机构。海豚财经测试当天,这些平台包括51微钱包、浩瀚钱包、橙易通、恒小花、金瀛分期、爱有钱、百顺宝、卡牛臻享贷、富元汇等;浩瀚钱包导流的合作方包括期贷、移动微贷、众享花等。

穿透后,“人品借钱”引流的“橙易通”运营主体为国润建融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后者经营范围不包括金融贷款,也不持有金融牌照;浩瀚钱包导流的“众享花”运营主体为重庆鑫乐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后者也没有放贷资质。

“花鸭借钱”页面显示,最高可借额度20万元,年利率范围10.95%-35.9%(单利)。海豚财经记者发现,哈啰借钱-借钱优选合作引流的部分平台贷款利率接近36%,远超持牌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及民间借贷利率法定上限。

图片截自哈啰APP-臻有钱-借钱优选页面。

有用户在新浪旗下“黑猫投诉”发文称,他在2023年11月17日在花鸭借款6000元,合同协议约定收取3%的年利率利息,但贷款明细显示有1975元的服务费,平摊到每月的还款金额里,页面显示年利率达到35.9%。投诉页面显示,“花鸭借钱”客服已对该用户投诉做出反馈,双方可能已达成和解。

截图来自新浪旗下“黑猫投诉”。

记者下载“花鸭借钱”APP发现,无论首页Banner图、借款额度、账单页面都推荐用户购买39.5元的“超级省钱卡”(即花鸭VIP会员)。海豚财经注意到,有用户在新浪旗下“黑猫投诉”发文称,“花鸭借钱”提示他有1.5万元额度,只要支付39.5元会员费就会下款。但当他支付费用后,额度瞬间消失。

大量投诉显示,“花鸭借钱”通过权益服务费、会员费、担保费等名义,强制向借款人收取额外费用,导致实际借款费率远远超过国家法定24%的利率上限。例如,有用户投诉称,他在花鸭借钱5000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所谓“通享卡”,收费500元。

截图来自新浪旗下“黑猫投诉”。

除了花式推销“花鸭VIP会员”,花鸭借钱还为疑似现金贷“高炮”产品引流。1月11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反映,2022年11月他在“花鸭借钱-贴心贷”借款2万元,共分24期,每月还款1432.86元,两年总利息达14388元。据此计算,该用户的借款年利率高达58.59%(注:根据花鸭借钱客服回复,“贴心贷”为花鸭借钱合作方)。这一利率水平违背了最高法关于民间借贷法定上限,也远超持牌机构贷款利率上限,为非法高利贷。

海豚财经根据“黑猫投诉”上花鸭借款人提供的借款数据计算,花鸭借钱部分导流产品以IRR计算的贷款综合费率超过60%。例如,有用户贷款7000元,期限12个月,每月还款金额793.3元,IRR综合费率为60.95%;另一用户借款15000元,期限12个月,每月还款金额 1699.28元,IRR综合费率为60.87%。

截图来自新浪旗下“黑猫投诉”。

根据相关监管政策,持牌机构放贷利率不应超过24%,民间借贷利率上线则为4倍LPR(约14%),超过部分借款人有权拒绝。

公开资料显示,花鸭借钱由黑龙江晟唐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曾用名:黑龙江瀚华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开发运营,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李志宇,股东为深圳钒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40%)、广州晟景科技有限公司(20%)、广东创皓科技有限公司(20%)、广州嘉尚科技有限公司(20%)。企查查数据显示,晟唐小贷实控人为李志宇,受益股份40%。

工商变更记录显示,深圳钒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历史唯一股东曾是侯梨智,该公司是电商分期平台“花鸭商城”主体。2018年,侯梨智退出这家全资持有的公司,后由李志宇担任法定代表人。公开报道显示,侯梨智是互联网金融平台PPmoney创始人陈宝国的配偶。由此来看,晟唐小贷是PPmoney从瀚华金融手中收购而来的互联网小贷牌照。

作为持牌放贷机构,花鸭借钱自营贷款利率接近36%,导流贷款年利率超过60%,已经踩了法律红线。而为花鸭借钱引流的哈啰出行,没有在源头上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和合作方的合规性审核,同样难辞其咎。

2023年1月13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马贱阳表示,2020年11月以来,金融管理部门指导督促蚂蚁集团等14家大型平台企业的一些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整改,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

遗憾的是,哈啰出行在金融业务上仍在坚持擦边球式的发展模式,离真正的合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看到,过去几年,在金融监管部门指导下,主要互联网平台都在积极向持牌经营、合规经营转变,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作为数亿普通用户频繁使用的哈啰出行,在金融业务上更应切实遵守相关监管规定,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哈啰出行 金融业务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