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负责人官宣出事,腾讯医疗已到梦醒时分?快讯

健闻咨询 2024-02-20 15:36
分享到:
导读

腾讯集团反舞弊调查部的微信公众号“阳光腾讯”发布的年度通报显示,原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医疗资讯与服务部张猛和刘运霆在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非法侵占公司资产,并为外部公司谋取利益,已经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本月初,腾讯集团反舞弊调查部的微信公众号“阳光腾讯”发布的年度通报显示,原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医疗资讯与服务部张猛和刘运霆在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非法侵占公司资产,并为外部公司谋取利益,已经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根据公开资料,张猛在腾讯任职期间的头衔为腾讯医疗副总裁,直接向CSIG总裁汤道生汇报工作,在腾讯期间,他主要负责数字化医疗创新项目的孵化和面向医疗医药公司的数字化方案平台;刘运霆则先后担任过腾讯医疗资讯产品中心总监和腾讯智慧医药行业总经理,是张猛的下属。

早在半年前,《健闻咨询》在采访中就听多位行业人士提起“张猛出事”了。如今随着腾讯自己将信息公开披露,围绕着张猛,有关腾讯医疗的很多往事和细节也得以浮现。

曾经腾讯医疗的梦想何其宏大,如果我们短暂回望,一些脉络清晰可辨:腾讯从2014年起即出手投资丁香园、好大夫在线、微医等一批明星互联网医疗企业,到2016年起推出腾爱医生等多个自建项目,再到2020年在微信九宫格上线医疗健康模块。

当互联网医疗风口来临的时候,似乎每个人都认为整个行业将突飞猛进;但当这个行业的断裂在脚下形成时,人们四散而逃,极少有人坚守。

初登场

腾讯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张猛曾在供应商引入、合作签约等环节向供应商索要好处费,并通过与供应商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为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涉嫌触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职务侵占罪”。

张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腾讯医典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在2019年的首届腾讯医学ME大会上,挂着“腾讯医疗副总裁”头衔的张猛登台发表了一场名为《医学新科普点亮健康灯塔》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说,科普是缩小前沿医学与大众认知鸿沟最好的方式之一,“医学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发病机制的研究、治疗方法的演进、疫苗的升级、新药物的研发,都在突飞猛进,但大众认知还是跟不上医学的发展,很多误解依然存在。”

张猛是2016年入职腾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猛的入职,是腾讯自建医疗产品体系的开端。

在此之前,腾讯对于医疗领域采取的策略向来是“只投资,不下场”。以互联网医疗行业为例,从2014年开始,腾讯先后投资了丁香园、微医、卓健、医联和好大夫,用数亿美金的力度,把自己打入了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头部阵营。

相比于投资,腾讯自建医疗业务的发展并不算顺利——烧了几个亿的腾讯医典,至今没有找到商业模式,张猛离职后,团队和业务规模更是持续萎缩;被寄予厚望的腾讯觅影高开低走,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几大癌种的智能筛查系统至今仍未获批,一度被传已经“内部叫停”。

2018年,腾讯副总裁陈广域曾在一次公开论坛上提及腾讯自建医疗业务的背后逻辑,他表示,腾讯接触医疗比较晚,早期没有想清楚可以做什么,但现在想清楚了,腾讯要做目前看不到商业价值和机会的事,“因为腾讯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这个领域的成熟和成长。”

转眼6年过去了,腾讯做医疗的耐心还在吗?

旗舰产品:腾讯医典

在腾讯自建医疗的版图里,腾讯医典算是第一个旗舰级产品。

它的缘起和两件事有关。一是2017年国家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健康科普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互联网+医疗渐成气候,但作为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医疗信息真伪难辨,还充斥着大量广告,急需一个能让公众信任的权威医学科普平台。

一位长期从事互联网医疗的人士告诉《健闻咨询》,腾讯医典最初对标的是丁香医生,在CSIG内部看来,当时的丁香医生在WXG(即腾讯微信事业群)的资源扶持下,是一个可以盈亏平衡,且持有了大量有知名度的品牌IP。而腾讯医典作为“亲儿子”,理应能够获得更多的流量加持,商业前景不成问题。

腾讯医典真正发力,是在2017年下半年。

以最早切入的癌症为例,医典团队需要先根据癌症大类构建知识框架,汇总300多个选题,再根据病种,当前治疗和科研等维度把内容分级,仅肺癌词条内容的创作就用了3个月时间。张猛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个疾病50篇文章打底,按照一篇2000字来算,相当于完成10万字的专著。

为了多线程推进这种对复杂疾病打穿式的内容生产,腾讯医典投入了大量人力成本。一位医疗媒体的创业者告诉《健闻咨询》,那段时间,腾讯医典高薪抢人,一个刚毕业不到两年的医学编辑,能够拿到2-3万元的月薪,几乎是同行业的两倍。“我们当时就想,这得是啥家庭条件,才敢这么花钱啊”。

从2018年起,受限于自产内容效率的腾讯医典大范围开拓了外采渠道。它先和美国医学健康信息平台WebMD达成独家战略合作,获得了其6万多篇医学科普文章的授权。第二年,又和国内医学科普的头部公司签下每年上千万元的采购协议。

在腾讯内部,医典项目并没有太多的商业色彩,也没有盈利指标,但每年的支出却是以亿元计算。在这样的土壤里,很容易滋生见不得光的利益交换。

一位曾经为腾讯医典提供过内容的供应商向《健闻咨询》回忆过一桩旧事。若干年前,他曾为腾讯医典提供过内容服务,合同金额不大,不到100万元。但当合同履约完后,医典方面的对接人一直卡着不做结算,并暗示他要给相应的好处。他扛着没给,这笔钱就这么拖着,直到一年后换了负责人才结清。

2022年,张猛离职后,腾讯医典终止了大部分外采业务,并对团队进行缩编。

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很难不把腾讯医典的收缩和张猛的职务犯罪联系在一起。对于腾讯来说,贴钱做业务可以,但如果把这些钱装进了自己口袋,搞乱了企业文化,就必须要付出代价。

“走到尽头”

如果把腾讯医典的式微全部归结于个人因素,显然也是有失公允的。

事实上,抛开医疗领域的投资不说,在腾讯自建的医疗业务体系内,还没有任何一个产品获得了商业意义上的成功。

从2018年起来,腾讯自建医疗板块就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医疗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二是侧重内容的医学知识服务,三是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医疗AI。这三个方向后来分别诞生了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腾讯医典,腾讯觅影。

前两块业务,秉承了腾讯一贯的“连接”主张,没有营收KPI,目的是增强用户黏性,为生态中的其它产品带来巨大的流量。唯一承担变现压力的是第三块业务医疗AI,腾讯觅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产品角度来说,腾讯觅影确实是腾讯最能打的代表作。一方面,它能够放大腾讯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其它互联网大厂的医疗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相比于线上挂号、在线问诊这样的“浅层”连接,AI可以深入医疗的核心,真正解决临床痛点,自然也会有更大的商业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当2017年8月腾讯觅影第一次召开产品发布会时,马化腾罕见地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一小步,有希望”。

早期的腾讯觅影包含6个医疗AI系统,分别对应食管癌、肺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宫颈癌和乳腺癌等几大病种。但事实上,直到2021年,腾讯觅影才拿到首张AI三类证,还不是此前规划的病种,而是应对疫情临时研发的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及评估软件。此时,国内已经有15款AI产品通过药监局审批。

一位和腾讯觅影有过业务合作的人士告诉《健闻咨询》,“觅影项目事实上已经处于搁置状态,硬件价格过高和拿证受阻是最大的两个原因”。

长期投入,不见回报,也在考验着腾讯自建医疗业务体系的定力。

2022年底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健康总裁吴文达就曾明确释放出从To C转向To B的信号,他提出要深度赋能B端,“在定制化的事情上,与合作伙伴一同完成”。去年的生态大会上,腾讯公布了医疗大模型、AI药物发现平台等研究进展,并再次强调将与合作伙伴共建“TRUST”模式。

“现在腾讯自建的那几条医疗产品线,基本上都已经转化为服务B端客户的工具,有人下单,才会利用这些工具来做反向定制。”一位长期关注腾讯医疗业务的资深人士表示,在这种订单模式下,产品本身不再会有太大的迭代,这也意味着,腾讯自建的医疗业务体系正在调整期。

腾讯医疗 张猛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