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明增暗降”,中信银行烦恼重重观点
中信银行高级管理团队再生变动。3月10日,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副行长吕天贵因工作调整辞去其职务。而在此之前,原中信信托董事长芦苇于2月20日刚刚出任了中信银行行长。
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中信银行高级管理团队再生变动。3月10日,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副行长吕天贵因工作调整辞去其职务。而在此之前,原中信信托董事长芦苇于2月20日刚刚出任了中信银行行长。
事实上,中信银行高管团队在2024年的变动颇为频繁,尤其是副行长一职。2024年4月,中信银行副行长、财务总监王康因工作调整原因辞任;2024年5月,中信银行聘任贺劲松为副行长;2024年9月,中信银行聘任谷凌云为副行长;如今吕天贵辞任后,中信银行副行长一职已经“两进两出”。
新高管团队完成调整后,中信银行首先需要直面的就是诸多严峻挑战,比如业务转型不及预期、信用卡业务高度承压、内控管理漏洞以及频收监管部门罚单等。
虽然新高管团队可以更快地适应新市场环境,便于推动中信银行的改革和转型,但高管团队频频调整,也可能会对发展战略的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中信银行能否拨开阴霾重见光明,仍是一个未知数。
01.
业绩增长高度承压
2025年1月,中信银行发布了2024年业绩快报。数据显示,中信银行总营收为2136.46亿元,同比增长3.76%;归母净利润为685.76亿元,同比增长2.33%;不良贷款率为1.16%,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9.43%,同比上升1.84个百分点。
表面上看,中信银行的总营收实现了正向增长,但如果将时间线往前拉长不难发现,这一主要指标的同比增速已经出现了放缓迹象。
根据财报,2020年至2023年,中信银行的总营收增速分别为3.81%、5.05%、3.34% 和-2.6%。虽然2024年的总营收增速呈现增长态势,但也仅仅是回到了2020年时的水平。
还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信银行的总营收呈现增长态势,但主要还是依赖于投资收益的大幅跃升。以数据披露较为详细的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为例,中信银行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长45.13%至220.44 亿元,成为推动总营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中信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在70%左右,是总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在2024年前三季度,其利息收入为1099.71亿元,同比微增0.67%,甚至不及总营收增速。
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不容忽视。资本市场瞬息万变,投资收益往往难以持续为总营收的增长提供稳定支撑。以中信银行近十年的投资收益来看,该收入情况波动较大,尤其是2019年的同比降幅达23.27%,因此,投资收益难以支持中信银行的长期发展,也难以真正反映出其核心竞争力。
此外,2020年至2023年,中信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01%、13.6%、11.61%和7.91%。相比之下,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速显著放缓。同样以数据披露较为详细的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为例,
中信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费用大增是导致归母净利润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同比增长8.53%至467.02亿元,而该费用包括员工成本、物业及设备支出及摊销费、其他一般及行政费用,分别为171.6亿元、53.80亿元、72.55亿元,同比增加分别为9.81亿元、4.67亿元、2.9亿元,大大侵蚀了利润空间。
净息差下滑也对中信银行的利润空间造成了挤压。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的净息差由2020年的2.26%一路下滑至1.79%。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银行生息资产获取利息收入与付息负债支付利息成本之间的差额,净息差减少意味着中信银行从每笔贷款中赚取的利益在逐年减少,无疑会对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尽管中信银行早就提出了“稳息差”的思路并实施,但目前看来效果还是有限,其业绩增长依然承压严重。
02.
信用卡业务辉煌不再
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曾是零售业务的重要支柱,但如今却呈现出全面下滑的态势,其信用卡业务的颓势不仅体现在发卡量增速放缓上,更体现在交易量和业务收入的负增长上。
2024年,中信银行发卡量为1.23亿张,同比增长6.96%。作为对比,2023年的发卡量为1.15亿张,同比增长8.37%,而在2019年至2022年,其信用卡发卡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4.26%、11.16%、9.40%和5.21%。整体而言,中信银行信用卡发卡量同比增速已显著放缓,反映出了市场竞争正在加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改变,这对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交易量也不容乐观。2024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量降至1.24万亿元,同比下降8.44%,连续三个半年度萎缩,且降幅较2023年上半年的2.03%进一步扩大。交易量持续下降,意味着信用卡用户的消费活跃度在降低,对于中信银行信用卡的使用意愿逐渐减弱。
发卡量增速放缓以及信用卡用户的消费活跃度下降,导致信用卡业务的收入减少。2024年上半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仅为286.77亿元,同比下降3.37%。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增速显著放缓,这不仅影响了其盈利能力,而且还反映出中信银行信用卡的市场份额正在被竞争对手蚕食。
不仅如此,中信银行行信用卡的不良贷款率也在逐年增长。2021年至2023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3%、2.06%和2.53%,而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增长至2.57%。信用卡不良率的持续增长,意味着中信银行信用卡的逾期金额不断增长,多维度冲击中信银行的业绩。
此外,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还是被投诉的重灾区,中信银行曾在2023年财报中披露,涉及信用卡的投诉占比高达71.17%,居各类投诉之首。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截至2025年3月,关于中信银行信用卡的投诉量超过2.2万条,投诉原因涉及暴力催收、年费争议、泄露个人隐私、手续费不透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信银行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
未来,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能否回暖仍然存疑。
03.
频现巨额罚单和腐败现象
业绩增长严重承压的中信银行,还屡收巨额罚单。
2023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对多家涉违规的银行机构、理财公司及保险机构进行了处罚,其中中信银行因56项违法违规事实被共计罚没金额达2.25亿元,处罚金额位列名单之首,涉及贷款、票据、存款、理财、信用卡管理等多种业务。
2024年,中信银行又因信用卡资金用途管控不力、信贷业务违规、信息系统安全隐患、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累计收到119 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达3.09亿元,涉及郑州、重庆、上海、长沙、杭州等多地分支机构。
频频遭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反映中信银行在风险管理、合规运营等方面仍需加强整改。
此外,最近几年中信银行还接连被曝出贪腐案例,这表明中信银行在公司治理上也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2020年9月,中信银行前副行长兼深圳分行行长陈许英被判刑15年;2023年11月,中信银行原行长孙德顺因受贿9.8亿元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2024年9月,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原副总裁罗金辉涉嫌严重职务违法,被纪检部门调查。
可见,在监管部门强调防范金融风险以及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当下,中信银行应该注重把控风险,同时提高合规运营水平,否则将难以在存量竞争时代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面对业绩承压和内部治理等诸多挑战,中信银行的新高管团队无疑被寄予厚望。未来,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产品设计、重建用户信任,将是中信银行能否扭转颓势的关键。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