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海外市场复制套路营销 小米一英磅抢购麻烦来了互联网+

观察君 2018-11-21 09:33
分享到:
导读

小米在英国“一英镑抢购”是前车之鉴,值得我们警惕,需要我们思考,防患未然。

小米“套路营销”在异国他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最近,宣布正式进军英国市场的小米,依葫芦画瓢,推出了“一英镑抢购”的促销活动。

低价刺激下的售罄疯狂

在这种无下限低价策略刺激下,英国消费者踊跃参与,但先是“三个,后是两个”成功了,绝大部分消费者“在点击抢购按钮直接出现售罄字眼”,被英国消费者广泛质疑弄虚作假。

网友 George Ivanov在网上留言称:“小米 1英镑抢购,真是一出忽悠人的好戏啊!一秒不到就全卖完了!”英国广告监管机构表示已收到投诉,现在正在决定是否进行调查。 

较真的参与者Phil Williams扒出了相关网页代码,发现默认消息设置直接手机已售罄,实际上没有检查库存的操作。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小米在后台程序设置上做了手脚,使消费者根本没有购买的选择。

圈里混的都知道,“低价承诺,售罄设置”是饥饿营销的惯用套路,被国内企业玩得倍儿熟,在推广新品、过节促销等活动中,屡试不爽,成为吸睛引流利器。据小米官方称,从2013年起,就在玩“低价抢购”了。

初来乍到,为迅速打开英国市场,小米把这套路复制了过来。从英国消费者在小米英国官网上的留言数量看,这套路是成功的,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际友人参与;从留言内容来看,小米“一英镑抢购”活动是失败的,页面上满满的怨声载道的吐糟,给小米在英国的初步形象和日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甚至英国消费者恨乌及乌,发泄时把其他中国品牌也顺手牵羊给骂了。

内外有别,中国和世界各地,各有各的风俗,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习惯。这是到海外拓展的品牌必须时刻注意,高度重视的。如果做不到入乡随俗,因地制宜,效果就适得其反,甚至“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小米在英国遭遇有借鉴意义。

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企业推出的“一元抢购”,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惯了,也没有太多消费者去较真,尤其是小米这种靠粉丝经济起家的互联网品牌,粉丝们明知是套路,都还愿意被套路,乐此不疲地参与,千篇一律地被告知“售罄”——即使这样,他们都满怀憧憬,换个时间重试: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但到了外国,这种套路营销是不是要玩,是不是能够玩得转,就要掂量一下,要具体市场具体分析了。否则,就容易阴沟里翻船,毁了形象,触犯法律,那就得不偿失了。

小米“一英镑抢购”的前车之鉴

英国是欧洲市场的传统大国,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小米选择英国作为进入欧洲市场的桥头堡,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在英国,小米品牌基础为零,小米和雷军也没有忠实的粉丝基础,英国消费者对小米产品与对待其他新到这个市场觅食的新品牌没什么区别,确实需要“一英镑抢购”来吸引关注,提振人气。

但前提是“一英镑抢购”必须是货真价实的。小米被指责主要是没有公布具体提供多少部手机,而根据英国广告标准管理局的规定,必须“清楚,及时地”告知消费者产品的有限供应量,而不能打擦边球,留下模糊地带,引消费者上钩。

在英国推“一英榜抢购”,小米是经过精打细算的。小米有着美丽的初衷:既不想花钱,又要产生轰动效应。

一英镑一部手机,对小米来说,显然是血本无归,卖得多亏得多。所以,对小米来说,必须限量,把亏损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可是,一旦明白地告知消费者限购数量,就没法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就会让广告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小米耍了个小聪明,通过设置程序,从而达到“鱼和熊掌兼得”的目的。没想到被英国消费质疑,识破,引发轩然大波,弄得天下皆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小米“一英镑抢购”,为其拓展英国市场埋下隐患。

目前中国企业都在积极走出去。不要以为在中国营销做得好,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就会把营销做好;不要以为在中国屡试屡得手的营销手段,到国外就可以直接复制。

任何国家,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以及各地法律,都不尽相同,需要认真研究,严格遵循,保障诚信经营。

小米在英国“一英镑抢购”是前车之鉴,值得我们警惕,需要我们思考,防患未然。


海外市场 套路营销 小米 一英磅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