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信银行“好会花”乱象丛生:频遭投诉暴露合规性难题观点

证券之星 2025-03-27 17:38
分享到:
导读

证券之星注意到,不仅如此,百信银行自身也曾因多项违规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去年底其行长助理于晓红“失联”事件更将内部治理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折射出互联网银行在高速扩张中的合规隐忧。

随着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一些产品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近日,百信银行旗下的“好会花”作为一款纯信用线上信贷产品深陷舆论漩涡,被指存在捆绑理财、暴力催收、强制销售等诸多负面问题。

证券之星注意到,不仅如此,百信银行自身也曾因多项违规行为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去年底其行长助理于晓红“失联”事件更将内部治理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折射出互联网银行在高速扩张中的合规隐忧。

01. 陷捆绑销售理财产品“疑云”

今年3月15日晚会上,不少电子借条类金融服务平台被点名,其中不乏银行旗下的信贷产品。事实上,网络信贷一直是滋生违规行为的温床。据泰山财经报道,百信银行旗下信贷产品“好会花”遭到了消费者的投诉爆料。

根据报道,于先生在百信银行旗下“好会花”APP申请3万元贷款,一年期,每月还款约3000元。账单生成后,却被要求购买200元理财产品才能提现,而申请贷款时并无此提示,于先生认为这属于合同“欺骗”,且客服拒绝其撤回账单,并告知逾期需赔付违约金。

证券之星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此类案例并非个例,多位借款人遇到申请贷款后需先购买理财才能提现的情况,部分投诉人甚至需购买两次分别不同数额的理财以“解除保护机制”才可提现。

黑猫平台一则用户投诉显示,在“好会花”申请贷款,填好验证资料后,提现时被告知需要联系客服,客服称贷款需要验证资金,且要完成指定任务才能下款。该用户做完第一次验证后决定放弃贷款并要求退回支付的200元验证资金时,客服却称其行为属于中途解除合同,需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有多位借款人反映,在申请贷款后遇到需先购买理财才能提现的情况,部分投诉人表示需要购买两次分别为200元和1300元的理财 “解除保护机制”,方可提现。

公开资料显示,“好会花”是百信银行旗下纯信用线上信贷产品,借款人最高可申请20万元贷款额度,年化利率4.86% - 24%,按日计息,在申请额度下方标注可绑定微信或支付宝直接消费,但未明确是否支持直接提现及相关规定。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信百信银行曾于今年2月11日在官方网站发布一则“关于警惕不法分子冒用中信百信银行好会花名义采用虚假APP进行诈骗的重要公告”,公告称,近期陆续接到部分用户反映遭受虚假“好会花”APP诈骗事件,个别受害者在虚假APP上申请“贷款”时,被不法分子以先购买理财等理由被骗转入自有资金。

百信银行同时表示,没有以“好会花”命名的APP,官方业务办理渠道APP为“中信百信银行”。

表面来看,消费者投诉与银行声明显示“好会花” 似乎遭遇了假冒骗局,可这一局面下疑云重重。众多消费者反映的诸如捆绑销售理财产品、贷款套路等问题,是否全部出自不法分子之手?百信银行 “好会花” 自身在产品运营、信息披露、合作渠道管理等环节,是否存在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的漏洞?整个事件还布满了疑云,亟待进一步的调查与梳理,以还原真相 。

02. 暴力催收行为频遭投诉,用户苦不堪言

除了疑似存在的捆绑理财问题,暴力催收也成为百信银行“好会花”被投诉的高发区。

就在3月份,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称,“好会花欠款逾期后,催收骚扰联系人,各种短信发到别人手机上,说本人欠钱怎么样怎么样。”

证券之星注意到,经不完全梳理,仅在今年,黑猫投诉上就有十余条关于其暴力催收的相关投诉。贷款逾期后,借款人常常被频繁催收,催收对象不仅包括借款人本人,还涉及同事、家人及朋友,严重侵犯了借款人的隐私,给借款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根据《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辱骂以及违反公序良俗的语言或行为胁迫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百信银行的催收行为如若属实,则很可能越过了法律红线,对用户权益造成了侵害。

03. 百信银行频频爆出内部问题

证券之星注意到,2024年,中国网财经曾发出一篇题为《征信报告无故出现1元授信?百信银行被质疑盗用个人信息》的报道,有投诉者表示,其于当年3月11日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发现了一条记录:“2023年6月27日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其他个人消费贷款授信,额度有效期至2024年10月14日,可循环使用。截至2024年2月,信用额度1元(人民币),余额为0,当前无逾期。”该投诉者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也从未使用过百信银行,手机号也从未注册过百信银行。

事情经媒体曝光后,百信银行回复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问题都已得到有效整改和完善。不过证券之星注意到,在今年1月份,消费保投诉平台再次出现了“1元授信”事件,投诉者表示,2024年10月31日,自己的征信报告显示中信百信银行对其授信额度1元。

当事人后于2024年12月24日拨打该银行电话,要求取消授信额度,客服告知没有百信银行的授信额度。2025年1月5日,其再次查看征信报告,发现中信百信银行又给其授信额度1元。

经过这一投诉最终得到了解决,但这离奇的授信行为反映出百信银行在内部管理和业务操作流程上存在严重漏洞,其合规体系的有效性令人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大众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了百信银行行长助理于晓红“失联”的消息。11月7日,海报新闻记者通过多种方式联系百信银行办公室核实情况,但未取得有效信息,不过百信银行人工客服表示银行运营正常。

据了解,于晓红于2021年1月获银保监批复担任百信银行行长助理,是该行7位高级管理层团队成员之一。当时百信银行新行长寇冠履职刚满2个月,于晓红的“失联”让外界百信银行的合规问题产生了极大关注。

在金融行业,合规经营是底线。监管部门的处罚不仅是对百信银行过去违规行为的惩戒,更是对其未来业务发展的警示。然而,从“好会花”业务的种种乱象,百信银行似乎并未从过去的处罚中吸取足够教训,未能有效加强业务合规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其业务合规性的担忧。(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

百信银行 “好会花”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