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镜”大模型发布:打响金融大模型产业化“号令枪”观点
马上消费大模型:“天镜”正式亮相了。
马上消费大模型:“天镜”正式亮相了。
马上消费发布首个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
8月28日上午,在重庆举行的“数智融合·渝见未来”金融大模型发展论坛上,马上消费大模型“天镜”正式发布。
作为全国首个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镜大模型”基于马上消费的技术沉淀与研发积累,以及过去8年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推动AI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以及AI科技赋能数字金融创新。
马上消费大模型在零售金融领域的落地,也意味着大模型在金融垂类落地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并由此推动行业数智化创新发展,赋能实体经济降本增效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天镜”大模型
拉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幕布”
马上消费发布的金融大模型“天镜”是生长在产业端的大模型。
马上消费首席信息官蒋宁在金融大模型论坛上演讲
马上消费CTO蒋宁认为,未来对大模型探索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将生成式模型的泛化能力、迁移学习能力与判别模型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解决金融机构的实际问题。
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陆全
“马上消费的天镜大模型从一开始研发,我们就专注于真正要帮金融企业,以及零售金融企业去落地,产生实际的价值。这是我们所有研发天镜大模型的一个基础。”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陆全表示。
天镜大模型结合了持续学习、组合式AI等能力,真正能够将大模型技术落地到金融产业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
一方面,横向上要有领先的应用能力,搭建起金融大模型稳定、持续进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真正能够落地产业,纵向深入到场景。
天镜大模型的发布,提出了“三横三竖”战略:
三横是指在横向能力上,数据领域实现智能、针对非结构性数据形成判别式风控模型的综合能力、形成实时的人机协作;
三竖是指大模型能力纵深上达成组合式AI、强化学习机制、做到鲁棒性技术。
“三横三竖”战略首先是解决数据的智能的问题。
大模型可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方便使用的知识,形成知识库,解决数据端“最初一公里”的效率问题。并且能够降低结构化数据的使用成本。
天镜大模型通过大数据语料库、高精度训练集,实现数据智能,从而把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方便使用的知识库,通过跨领域知识理解、归纳、推理、自动抽取的能力。
例如,解决招股书、财报等专业文档中快速检索、归纳、关联各类数据的使用效率问题。
此外,数据智能能够实现SQL生成,非技术人员可以完成SQL编写,将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工具,帮助新入职的分析师熟悉业务数据,快速开展工作,进一步降低结构化数据的使用成本。
其次是智能交互能力。
大模型的多模态技术让数字人能够理解人、有情感、有温度,更好地服务于人。比如智能简历的生产投递、再比如,能够实现实时生成的智能对话,这意味着金融行业有望能够利用人工智能,为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以及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智能交互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帮助金融机构提升个性化的服务能力,降低个性化服务成本。
最后是智能决策能力。
天镜大模型可将复杂的业务决策转化为可执行的业务能力。有金融领域积累的32亿通真实用户对话,加上金融领域资料万亿级的token做支撑,能够实现实时人机决策。
借助组合式 AI 系统技术,大模型能够把“生成式模型”和 “判别式模型”有效结合,保证金融行业所要求的知识的覆盖度、专业性、合规性和正确性。
总体来看,结合了持续学习、模型控制、组合式AI的能力,能够让模型越用越聪明,“三纵三横”战略下,马上消费大模型,核心在于打造零售金融大模型的产业落地能力。
“金融行业作为人工智能应用要求高、场景丰富,是大模型技术和算法突破的沃土。”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论坛上表示,十分期待大模型应用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如今大模型行业,由通用到垂直的路径已经清晰,下个阶段比的就是真正的产业化落地能力,在这一点上,马上消费的落地,目标很明确,进一步推动大模型技术在行业的落地。
这背后,隐现的不仅是技术实力积累,也是一种长期主义价值观。
大模型的发布,是马上消费对技术长期投入的结果,累计投入科研费用逾 30亿元,自主研发出1000多套系统,组建2100余人研发团队,并且建设16个联合创新实验室,巨大的投入是技术实力的基础。
长期投入下,马上消费建立起算力、算法与数据三大支柱,对行业而言,以“天镜”大模型为起点,马上消费拉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幕布”。
金融领域,数据是重要的资产,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大模型就是挖掘这些数据生产资料的“金锄头”。
数智时代,金融领域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数据资产的高质量发掘生产。大模型是工具,数据是原料,究竟能产生多少价值,还是看对行业的理解能力。马上消费发布“天镜”大模型,是从业务上“长”出来的,是战略的自然延展,对行业理解自然也够深。
接下来,随着马上消费大模型进一步落地,金融行业运营成本、运行效率,有望迎来一次新的迭代升级。
从入局到破局
硬实力+软实力构建科技产业“护城河”
AI大模型不仅仅是意味着一次行业性的新升级,也意味着一次核心竞争力的重构。
过去的AI、智能化解决的是可不可用的问题,而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大模型应用能够解决好不好用的问题。
比如,当下AI客服在行业中的应用还有缺憾,用户接到电话之后后容易就听出来对方是AI还是真人,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如果每个人接到电话就像真人打的,可以与客户进行非常个性化的聊天,就可以大大提升传统金融服务的效率。
“关于通用大模型,核心是生态,而不是参数,生态才让这个模型越用越聪明,没有生态,通用大模型是没法在未来能够越用越聪明。”马上消费CTO蒋宁表示。:“ 未来阶段,我们会给行业带来的变化,第一个个性化的服务和极致用户体验、第二的,高效的价值传递效率、第三,安全合规的决策。”
要做到这些,并且让大模型越用越聪明,就意味着不仅要“入局”,而且要做到“破局”。
如何破局?马上消费的理解是:扎根产业,基于真实场景研发,能够实打实的产生增量价值,最终完成“成本替代”。
落地行业增量价值有几个维度,比如能不能增强金融业务决策的可信度,能不能深入的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能不能真正的提高金融业务的决策效率。
这些增量价值如果能够被挖掘出来,那么这样的大模型很有可能会成为金融行业应用的杀手级产品。
要知道,除了ChatGPT之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大模型应用的出现,甚至于ChatGPT本身放在垂直领域,也算不上“杀手级”的应用。要真正做的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金融行业最基础的一环是可信,比如,怎样做到大模型决策在任何情况下都足够可信?马上消费的思路是,用多模块、算法组合,不断研究对抗学习,从而保证突发、恶意的情况下,结果依然安全。
换句话来说,数据样本要足够多,算法能力要足够强,才能够深入现实业务场景,真正解决行业痛点。
据悉,在技术上,马上消费大模型已经集合千亿参数、上万台服务器,近千张GPU卡,50PB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数据,进一步实现算力、算法、数据以及场景的闭环,从而打造金融场景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大模型在垂直领域落地的护城河越宽,说明背后的企业既有软实力也有硬实力。
硬实力其实就是在数据、算法、以及算力这三大要素上的底层能力。
马上金融已经构建起来的2000+个模型以及一整套完整的多模态的资产,正是大模型进一步落地金融垂类领域的有力支撑。此外,马上消费在金融领域积累的32亿通真实用户对话,加上金融领域资料万亿级的token,在数据层面、技术层面,都有打造行业大模型的底座。
“基于这样的近千亿的数据量和组合模型(OutGPT技术),结合它的反馈机制进行强化学习,在不同场景下,把语音、声纹,包括心理学这些模型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蒋宁表示。
软实力,则更多体现在对行业的理解力。
金融行业有自身的特殊性,比如隐私保护、安全可控,这都是需要更懂行的人来做金融大模型。这也是马上消费的优势。
智能决策的合规性和安全性方面,马上消费大模型采用了组合式 AI 系统技术,把“生成式模型”和 “判别式模型”有效结合,这些底层能力上的创新,有力于进一步保障合规性和安全性。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在金融行业深耕多年之后,由马上消费来落地这一行业大模型,其实更容易成功。
跳出金融行业来看,“天镜”大模型,对于整个大模型赛道的应用落地都有促进意义。
事实上,马上消费大模型发布影响可能更为深远,不仅是金融领域,对于整个大模型的发展都有示范意义。
大模型的“赛点”是产业应用,但是产业应用究竟该如何去落地,各家有不同的解法,怎样的解法才是“标准答案”其实并没有定论。
马上消费大模型,给大模型的产业应用打了样,这对接下来的垂直领域的大模型落地,有更多的促进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上消费大模型的发布,也意味着大模型正在深入迈向应用端。打响深度产业化的第一枪,接下来,大模型落地应用有了可以参考的范式,从而带动各个领域的数智化高质量发展。
写在最后:
大模型的风向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ChatGPT的访问量减少,但大模型在产业端的应用却在加速。ChatGPT点燃了大模型的第一把火,而第二把火、第三把火则需要产业应用端来继续接力。
经过了市场的风口之后,大模型终究还是要靠落地,换言之,垂直领域的机会一直都在。接下来金融领域会不会诞生首款“杀手级”的应用大模型,值得期待。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