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智能时代,金蝶走到了命运拐点快讯
“一部金蝶创业史,半部中国软件史”,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没有哪家公司能比金蝶高调,甚至可以去代表一个行业的发展缩影。
相对于海外,国产软件厂商的价值区间一直是个迷。
作者|李小东
编辑|桑明强
“一部金蝶创业史,半部中国软件史”,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没有哪家公司能比金蝶高调,甚至可以去代表一个行业的发展缩影。
金蝶始于徐少春1993年推出的一款财务软件,早期成长迅速,主要是踩中了市场风口。
一方面,当时中国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中小民营企业拔地而起,对这方面的需求量愈加旺盛;另一方面,市面上的软件大多依赖进口,价格还贵,有国产替代的必要性。
更重要的是,大多国产软件是基于DOS,如秦毅财务,只能满足基本的记账,包括凭证管理、账簿生成和简单的报表分析。在Windows系统还没有普及的背景下,金蝶率先推出的是基于Windows的财务软件。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Windows很快成为主流,可以进行多任务处理,金蝶的产品能满足需求。另一端,那时金蝶的定位简单清晰,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典型的就是金蝶最早的产品KIS,甚至在2004年还名列小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
财务软件专门用来财务管理,像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成本控制以及税务管理;ERP更复杂,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管理软件,除了财务,还涉及销售、采购、生产、库存、供应链等多个业务环节。
至于后来金蝶从财务软件到ERP的转型,同样是在国产化软件和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时间拉回到2011年左右,金蝶在市场上仍然处在明显的优势地位,所到之处皆蓝海,这种优势既源于产品本身,也源于中小企业对管账的大量业务需求。
传统的金蝶体系里,K/3简约,但够满足基础的信息化;针对当时市场泛滥的标准化产品,金蝶提出了“个性化ERP”战略,实际上是往定制化服务中大型企业的一个转折,后面还推出了面向规模更大的集团型企业管理软件EAS。
但这里要补充一句,这些针对大客户的金蝶产品,外界使用评价并不太好,有用户反映金蝶EAS产品成熟度欠佳,实施过程中问题频发,也有人指出界面设计不够友好,操作复杂度高,不符合国内使用习惯——服务大客户似乎一直不是金蝶擅长的领域。
细心留意你会发现,相比用友,金蝶经历的危机要多得多。比如被称为金蝶至暗时刻的2012年,虽然竞争对手的营收也在下滑,但金蝶受到的冲击更剧烈:亏损高达2亿,于是徐少春抡起大锤砸了PC和服务器,转型向云。
这里有两个问题,为什么金蝶的脆弱性会更明显?多年来,两家市值几乎都跟着市场行情走,没有此消彼长的情况,但对比同行,金蝶一直低一个头。以及,云转型这个故事开端,很像纳德拉领导下的微软,但他们的走向却截然相反。
十多年前金蝶出现疲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国际竞争的加剧,也包括内部管理和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当年ERP市场被oracle、IBM、SAP这些大公司迅速进入,他们在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但更重要的是,时代红利没了。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中小企业的购买力普遍下降,对于非必需的软件和服务的采购减少或推迟。加上同一时期,金蝶却进行了大量投资和业务扩张,公司的成本费用显著增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金蝶的销售业绩和利润水平。
拿2012年一些数据来说,金蝶的传统软件业务危机严峻。其中,KIS收入同比下滑35.8%,K/3收入同比下滑17%,EAS同比下降2.9%。核心产品的业绩下滑直接导致了公司整体营收的下降,脆弱性是由业务性质决定的。
前面多次提到,服务中小企业是金蝶的舒适区,这个特征保持至今。用友的营收几乎是金蝶的翻倍,利润主要来自大企业,反观金蝶近几年的财报,在中型企业上的收获最大,小型次之,最后才是大型企业,而且金蝶的大企业项目几乎都是亏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中小型客户高成本支出,纵观金蝶近十年的业绩,除了增长难达到预期之外,为了获取新客户,不得不加大销售激励,50%左右的销售费用不断蚕食盈利能力。针对中小微市场的产品,虽然能带来营收上升,但小公司存活率低,付费意愿也低,金蝶还不得不要持续的拉新和维护来维持营收。
大型客户,尤其政企客户又增长乏力,不少观点指出,深圳走出来的金蝶,在产品及销售团队上似乎都不比扎根北京的用友有经验,更不必说SAP、Oracle等老牌国际巨头的领先优势。大客户希望被满足定制,此前金蝶的CFO林波坦言,考虑到一些安全管理的因素,他们甚至要租新的办公场所来服务大客户。
金蝶推进云转型以来,传统产品陆续停售,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一度承压。云收入的占比提高,并不完全意味转型成功,是因为传统的产品被主动取缔了,表现在业务成绩上,越是加强云转型,反而亏损越多。
比如2020年停售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传统业务产品后,金蝶的毛利突然大幅下滑,这个时期恰好是进行云业务转型的关键时期。即便从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来看,金蝶还在亏损,云仍然是主要拖累。
不难看出,至少目前为止,虽然不能说金蝶的云转型是战略误判,但云的确没有帮金蝶突破自己的局限,甚至出现了新的难题。
那么问题来了,金蝶为什么要转型?最通俗的解释是,云促使金蝶的服务模式发生转变,从过去的项目回款变成续费收租,供应商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对企业来说降低IT成本,部署更灵活,实际上就是将本地改为云端部署,不用本地服务器,将系统放在别人的服务器上,软件联网网使用。
但要注意的是,云ERP或所谓SaaS ERP的效果,并没有像徐少春砸大锤时表现的那样具有颠覆意义。
ERP的功能、流程这些本质并没有改变,客户的生意里只要有买卖、出入库、生产交付、结算的需求,用的还是ERP,只是系统部署方式变了。
金蝶云服务板块看起来复杂,但逻辑简单。可以进一步分为企业云、财务云、行业云及其它。其中企业云比重最大,针对不同体量的客户,从小到大,提供星辰、星空、星瀚和苍穹等产品服务。
大约2021年初,金蝶的市值猛增到1000多亿,当时云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总营收一半。市场看好的理由分两块,一是看好SaaS前景;另一方面是寄希望于公有云转型。放到现在来看,随着金蝶的市值回落到200亿左右,过去的期望基本被现实证伪。
对于小企业来说,云ERP确实很省心,毕竟业务定制化程度不高,不需要多少开发,也可以免去本地部署维护的成本,跟着厂家走就行。
但尴尬的是,原本对这样的模式来说,付费能力更强且稳定的大客户才是盈利的关键,然而国内中大型企业对这点硬件成本其实并不在乎,数据安全和稳定性比什么都更重要。上云会更稳定吗?不见得,软件稳定性几乎只跟厂家技术相关;云没有服务器崩溃风险吗?最大的阿里云都有好几次宕机事故。
另一方面,中国国情和企业业务的特性决定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如果只是把ERP当成一套软件去套,而无视企业流程梳理、特殊业务、二次开发等必要流程,大客户肯定不愿意买单的。
金蝶官方曾多次高调宣传其在企业级SaaS、SaaS ERM和SaaS财务云领域的连续四年冠军成就,数据来源于IDC。但同时,报告也揭示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蝶原有的领先优势正在被削弱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金蝶的领域,很多人说ERP现在很难赚到钱,就是因为太卷了,民营企业软件市场还有一堆低代码继续的往里涌入,搞低价竞争,没利润说明产品力较差,缺乏明显竞争力。
在国内,软件公司很难像十多年前那样赚钱,能赚更多的项目往往与To G相关,这块相比用友,金蝶的短板又暴露出来了。
去年这个时候,林波在财报会上指引,说金蝶的盈利平衡点会出现在2025年。现在距离越来越近了,金蝶的云收入占比也突破8成。对比去年同期,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苍穹和星瀚云两个服务,不过实际上,针对不同客户的营收数字起伏都不大,围绕1亿左右。
也就意味着,虽然当前金蝶的亏损有收窄的迹象,但的确很难说服外界明年会扭亏为盈。
另外,近两年ChatGPT引发的AI浪潮,让关于AI与云计算、SaaS等领域之间的争论远没休止,转型后的金蝶没有脱离掉ERP实现真正的升维,所以未来会不会被更先进的模式或工具取代,尚且不得而知。
不过金蝶始终是家紧跟潮流的公司,前不久推出了苍穹GPT大模型,定位为最懂管理的企业级大模型平台。这件事很难评,不同的行业和企业需求各不相同,如果缺乏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定制化能力,或者难以快速适应不同业务需求,再或者涉及到数据敏感问题,大模型本身争议就不少,金蝶大模型的市场接受度怎么样,实际效果如何,只能说保持观望。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