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违约到清盘呈请,碧桂园在重蹈恒大覆辙吗?快讯

财经毒角兽 2024-03-01 09:21
分享到:
导读

如今,中国房地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冰点。

如今,中国房地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冰点。先是“中国第一房企”恒大被申请清盘,一个月之后,紧随其后的是碧桂园也面临同样的清盘危机。这两家房地产巨头的倒下,预示着整个行业已经步入冬天。

2月27日,碧桂园的债权人建滔集团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盘申请,要求对碧桂园进行清盘。这意味着,碧桂园很可能会步恒大后尘,最终走向破产清算的结局。

什么是清盘?实际上就是公司破产。根据国际破产法,破产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破产重组,公司还有希望重新站起来;另一种是破产清算,意味着公司直接倒闭。目前恒大和碧桂园面临的,都是最终走向破产清算的清盘。

一旦法院批准清盘,将会委任清盘人来接管公司。清盘人会将公司剩余资产变现,优先清偿债务。等债务清偿完毕后,公司将会正式解散。这就是恒大和碧桂园目前面临的困境。

令业内感到意外的是,碧桂园的困境来得如此之快。仅仅在去年10月碧桂园首次违约不到半年的时间,这家曾经盛极一时的房企已经陷入破产的边缘。究其原因,与恒大极为相似。

数年来,碧桂园在高息融资支持下,疯狂超前扩张。然而在土地和信贷双紧政策等多重压力下,这些高杠杆投资对现金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银根收紧之后,碧桂园的流动性突然枯竭,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于是违约不可避免。

从数据上看,碧桂园的负债情况亦十分严峻。其无法在海外市场再融资,境外债务规模超1.1万亿,全部集中在2023-2026年到期。这意味着,碧桂园短期内出现违约风险极大。

在碧桂园公开宣称“极力反对”清盘申请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债权人为何仍然执意要将公司推向破产清算。毕竟,清盘无疑是损人害己的选择。

以碧桂园此次面临清盘的16亿债务为例,在其超过1.1万亿的债务总额中仅占1%左右,可以说微乎其微。如果最终清盘,债权人能够收回的资产预估也就3%左右。那么为何不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重组方案?

答案只有一个,在房地产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债权人已看不到公司成功重组的希望。房企的土地和房产资产正在以 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缩水,一旦错过在资产进一步贬值前清盘变现的最佳时机,债权人后续恐怕难以讨要到任何价值。

放眼市场,下跌仍然深不见底,尤其是碧桂园项目集中的三线城市更是加速下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今年1月份,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4.5%,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

在这一背景下,债权人试图尽早通过清盘分一杯羹已是情理之中,毕竟重组成功的可能性实在太渺茫。

恒大被清盘后,碧桂园成下一个目标也就不足为奇。可能碧桂园只是第一个,后续还会有更多陷入困境的房企被债权人牵着鼻子走。今年,“清盘”二字恐怕会频繁出现在房地产板块的新闻标题里。

如果真的出现恒大、碧桂园等多家顶尖房企“接连倒下”的局面,对整个行业造成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这也是监管层不愿看到的结果。

近期,在地方政府的呼吁下,监管层已经启动了一系列政策以稳定市场预期。比如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允许通过增持股份等方式引入战投等社会资本。在土地市场方面,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网签项目延期或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

此外,多个地方政府还出台了楼市救市十条等政策,比如落实房企融资支持政策,鼓励银行对大型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予以满足等。比如,碧桂园旗下多个项目已经成功上榜“融资白名单”。这些政策无疑为碧桂园减轻燃眉之急。

但是,能否避免最终被清盘,还是要看自己的实力。碧桂园必须尽快与债权人达成可行的重组方案,这是避免被清盘的必要条件。

如若重组失败,碧桂园清盘势在必行。届时,将对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难以想象的影响。房企被清盘后,大量房产可能会被清盘人低价甩卖,房价将雪上加霜。如果恒大、碧桂园频频倒下,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

如今,房地产业的寒冬仍然远未离去。在这个不确定性极大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行业洗牌的序幕。

碧桂园 恒大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