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调整节奏 新征程匀速跑智能

华夏时报 2017-12-30 17:46
分享到:
导读

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隐患,这一轮政府投资和债务扩张,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下。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调整节奏 新征程匀速跑

■陈岩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美好生活是我们的向往,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的目标,而通往梦想的路,道阻且长。

2017年,“黑天鹅”、“灰犀牛”、“明斯基时刻”等象征经济崩溃的悲观名词频频用于分析当下的中国经济,房地产泡沫、货币贬值、资金外流、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所有风险都最终指向高债务可能引发的危机。

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下,政府部门和企业依赖举债,雪球越滚越大;这两年,居民部门过度举债,房贷规模大幅膨胀,全社会杠杆率已达到美国次贷危机前的水平。

高杠杆与高质量相悖。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论断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言下之意,中国经济已步入换挡期,以往大干快上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征程,重新调整节奏,稳住脚跟,看准时间弯道超车,才是下一步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模式。

如何走好新征程?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以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三大攻坚战,而时间跨度不是1年,是3年。

看样子,有一场硬仗要打。

收紧,收紧

不知不觉中,危险正在靠近。

2017年3月24日这一天,杨凯终生难忘。不到半天的时间,他的辉山乳业市值蒸发了320亿港元,杨凯身价缩水213亿港元。他说他一点准备都没有,一周前,这位辽宁首富还信誓旦旦地要进军东盟,一周后,股价灰飞烟灭,辉山乳业跌成仙股。

辉山乳业股价暴跌撕开了背后的高债务风险,涉及资金接近150亿元,其中有23家银行踩雷,债务最多的一家银行涉及30多亿元。

危机的导火索是3月下旬银行间资金面紧张,即使在回购利率大幅上扬的关头,央妈非但没有放水,反而在市场上回收资金,令金融机构资金面紧上加紧。3月的最后一周,接二连三的高债务企业迎来了风险敞口,巨额债务瞬间崩盘,许多金融机构深陷其中。

过去十年,我国企业债务增加了3倍,无论是规模、债务率都是全球第一,全社会杠杆率从130%升至目前的242%,杠杆率几乎翻倍,美国次贷危机前也不过这个水平。

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央妈必须及早出手,长痛不如短痛。

按照往年的惯例,一季度是流动性最旺盛的时候,2017年却一反常态。春节过后,北京、广州、佛山等地的购房者发现房贷政策收紧了,首套房贷利率优惠从8.5折收紧至9折,即便如此也不一定正常放款,还需要排队。

2017年与往年不同,中小银行资金普遍紧张,求钱若渴,他们平日里都在忙着找大银行借钱挨过苦日子,而大行呢?还没熬到四季度,一些大行的信贷额度就都用光了。

这不是我们习惯了的那个跨年钱紧,而是真的没钱了。

央妈在主动收紧流动性,而这一收就是一整年。

M2增速从5月份开始便跌入个位数。2017年整个11月,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两度突破4%关口,而在早前的6月份,一年期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甚至出现“倒挂”。

没错,就是钱荒的味道!

Wind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2017年,A股市场共进行了9085次的股权质押行动,两市合计涉及1849家上市公司2305.2亿股,质押参考市值高达2.84万亿,比2015年牛市时多出一大截。

股权质押越活跃,越是证明上市公司们有多“饥渴”。

以往看似“不差钱”的大企业,这一年也开始收缩战线,回笼资金,或减持股份,或抛售资产。

这年夏天,王健林一口气把13个万达城卖给了融创,面对资金荒,首富们断臂求生,而老百姓呢?为了实现住房梦,也在铤而走险。

表面上看,2017年居民长期贷款出现了大幅下滑,实际上并非如此,只不过资金换了个“马甲”,借道消费贷和现金贷源源不断地流入楼市。证据是消费贷款猛增,这一年前7个月新增量就已超过2016年全年。激进的购房者在通过消费贷套取首付款,2016年底被严厉肃清的“首付贷”,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

但这种期限错配加之高杠杆的行为,透支的不仅仅是未来的购买力,稍有风吹草动,短贷长投的风险一触即发,更何况那些借了现金贷的人,现金贷本质上就是高利贷!

无知无畏。

全球金融危机以前的2008年,中国全社会的债务水平极低,当时居民负债只有5.7万亿,截至2017年9月,居民负债上升到44万亿,10年间增加了6.7倍,比政府和企业负债增长的速度都要快,而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源于居民举债过度。

央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姚余栋说,居民部门过度加杠杆,终究会出现像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加杠杆、负债经营是人类的天性。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钱荒,钱荒

耿彦波还是那个耿彦波,太原成了大同。

这位因“造城”而闻名全国的“明星市长”,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在大同任职的5年间,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古城重建计划,但这也给大同和他的继任者留下了超过百亿元的债务。

重回太原的耿彦波,以市长的身份开启了又一个5年的造城计划,头4年,太原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攀升。

太原和大同是中国城市的影子,尤其是在那个流动性肆意和“资产荒”的岁月,追求GDP政绩的地方政府,哪个能够压抑住投资冲动?就拿建地铁这事儿来说,能上的不能上的,该上的不该上的,都来凑热闹,不仅人口多的一线城市在建,就连人口数量不达标的二三线城市也在建,数字一下子冲到4万亿!

钱从哪里来?借道PPP呗!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的统计,PPP从2013年底兴起到2017年9月底,入库项目有14220个之多,累计投资额高达17.8万亿元,相当于几个4万亿计划,爆炸式增长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在2017年11月26日召开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直言:地方政府除了通过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已有的老手段扩大投资外,还通过产业引导基金、PPP以及其他的一些“创新”方法来使债务隐性化,这一轮政府投资和债务扩张,一个特点是隐性化,另一个特点是高杠杆,扩张的速度比2009年4万亿那轮还要快。

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局部省份的债务率已经无限接近甚至突破100%风险口了。

都是高杠杆、隐性化,听起来,和卷土重来的那个“首付贷”十分相像。

一些开发商还披着特色小镇的外衣,大搞特搞房地产开发。这一年,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1个百分点,GDP七分之一房子造,能够替代其支柱性作用的产业,目前似乎还看不到。

在“铁公基”刺激之下,螺纹钢疯了!疯到什么地步?2017年8月11日,螺纹钢期货一天的成交量竟超过了2017年整个上半年全国的产量!小钢厂的幸福日子又回来了,偷炼一天净赚几十万,国务院下死命令严打的地条钢死灰复燃。挖掘机销量暴增!重卡销量暴增!铁矿石进口量暴增!

中国经济再度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引擎,GDP增速企稳回升超预期,如果这一切都是以制造PM2.5、牺牲蓝天、去产能前功尽弃、高负债为代价的话,那还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吗?这样的“中国动力”决不是我们想要的。

一年前,财政部督查组就发现,一些地方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融资搞建设上,打着PPP的旗号采取政府承担兜底责任的形式,政府回购、明股实债、固定回报等变相融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项目缺乏运营和绩效考核,实质上是拉长版BT。

按照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的说法,这些做法既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影响PPP模式的规范推广,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隐患。

2017年4月,财政部、发改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六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不得以借贷资金出资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资的各类投资基金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能管得住吗?六部委文件出台后短短半年时间,PPP投资额又增加了3.2万亿,过去3年平均一年的投资额也不过如此。

有破有立

管不住,就直接叫停。

中央对大基建态度生变,一连串地铁和公路项目被叫停。

没有了大项目,地方政府也就没有理由借钱了。过去一年,地方债发行量还不到4.4万亿元,与2016年6.05万亿元的总规模相比,明显下降。这样一来,地方债务滚雪球的速度会有所放缓,但造城运动却可能因此无法持续。

耿彦波回归的第5个年头,产业投资开始大规模撤离太原。

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前10个月,太原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只有802亿,相对于上年同期的1545亿,减少了将近一半。

最关键的投资数据――工业投资,基本是坍塌式的连续下降,从2013年的526亿的峰值,一直下降到2017年前10个月的不足百亿,预计全年的工业投资规模也就120亿。5年时间,太原的工业投资萎缩了近八成。

惨烈!当政府主导的造城运动遇上央妈收紧流动性,在资金荒面前,钱从哪里来成了地方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不,是难题!

扎紧钱袋子的不止央妈一家,还有银监会收紧开发贷,清理为房地产和融资平台提供贷款的影子银行,严控房地产公司在境内发债,整治P2P理财等金融乱象,严查居民将短期的消费贷和现金贷用作首付贷等行为。

贷款越来越难,钱越来越紧。

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一年,位于秦皇岛的巴铁项目被拆除,脱下“黑科技”外衣后,露出的是伪科技、金融骗局的真身,欠债48亿,4万投资人血本无归;这一年,有接近20家以共享为概念的企业正式宣布倒闭,伪共享经济风口坠落;这一年,贾跃亭和李兆会都上了“老赖”名单,一个前创业板首富,一个前山西首富,如今都背负巨额债务。

他们吞噬着大量的流动性,只有刺破泡沫,有限的资金才能流向实体经济。

有破才有立,新供给正在形成。

这一年,雄安新区设立,它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级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目的是打造城市建设的典范,它孕育着城市开发新模式和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层已经不再强调GDP的高速增长,转而更加重视经济结构的改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潜台词就是,政府再也不能搞大规模刺激,当然借道PPP和产业基金更是要不得,高负债和泡沫化都是高质量的反义词。

但是,旧发展方式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上到政府,中到企业,下到个人,也不可能一下子转到新的发展方式上来,键盘上没有这样的快捷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路径依赖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我们唯有将改革进行到底。

细心的人会发现,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货币政策的表述上,虽然还和2016年一样是稳健中性,但紧跟在后面的一句话是“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这意味着央妈还会继续收紧流动性,钱紧的日子还要持续下去。

尤其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了三大攻坚战之首,而且不是打1年,而是打3年,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今后3年“去杠杆”,不仅要去金融领域的杠杆,还要去实体经济和全社会的杠杆,包括政府和企业,也包括居民个人。

一切才刚刚开始。

承载着美好生活的强国梦,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经济 政府 资金 债务 中国
分享到: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观点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