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零售转型不顺,中信银行被“新三年规划”的盲目扩张所累观点
近日,中信银行交出了一份颇为喜人的成绩单。
近日,中信银行交出了一份颇为喜人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2024年中信银行实现营收2136.46亿元,同比增长3.76%;实现归母净利润685.76亿元,同比增长2.33%。
另外,2024年中信银行资产总额首次突破9.5万亿元,也是比较亮眼的数据。
净息差方面,2024年,中信银行该指标为1.77%,虽大幅低于2020年2.26%的净息差峰值,却也要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然而,众多亮点之中,中信银行最为重视的业务板块,却严重拖了后腿。
那就是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
在财报中,中信银行高调宣布“坚定践行零售第一战略”,但现实却给这份雄心壮志泼了冷水——2024年其零售业务营收占比降至40.1%,距离50%的目标更远了;该业务税前利润同比暴跌42.08%,贡献占比由2021年的34.7%断崖式跌至11.4%。
中信银行的零售转型,越转越不行了。
正所谓“得零售者得天下”,这已然成为了银行业界的共识。
在笔者看来,零售业务的优势有太多了,比如它的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收益较高;而且零售业务还能吸引低成本存款和中长期资金,帮助银行优化负债结构和平衡资产负债表。
更为关键的是,零售业务的客户黏性非常高,能够持续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收益能力。
可以说,谁能做好零售业务,谁就能在行业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在业内,招商银行最早提出向零售转型,在2004年就将零售作为发展重点,如今已经成为公认的“零售之王”。
对比来看,中信银行的零售转型,比招商银行足足晚了十年。
既然起步晚了,那么在转型节奏上,就要找补回来了。
在中信银行喊出转型零售后,2021年,中信银行正式提出“新三年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到2023年,零售营收在全行占比要超过50%,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5万亿,零售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要站稳同业第一梯队。
具体要求,就是要以财富管理为支点,“板块融合、公私联动、集团协同”为杠杆,实现零售业务的“撑杆跳”。
“撑杆跳”这种字眼,明显就是要高速扩张。只不过,由于受到疫情冲击和消费疲软的双重影响,彼时的中信银行不得已,只得调头冲进风险更低的房贷业务。
到了2022年,中信银行进一步阐释了其“新零售”的全貌,并首次提出了“零售第一战略”的概念,要从“组织架构、客户经营和全行联动”三个方面推动零售业务。
但现实情况是,2021年至2024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分别为825.63亿元、846.64亿元、864.24亿元、818.2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0.4%、40.1%、42%、40.1%,均未达到50%的战略目标。
由此可知,无论是中信银行的“新三年规划”,还是“新零售”,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转型期间,中信银行经历了“董事长负责制”与“行长负责制”的反复切换。
要知道,一个清晰的治理结构对于确保公司稳定和高效运营至关重要。而频繁的领导层责任制度变更,很可能导致管理上的不连续性,使得长期战略和政策的执行难以保持一致性。
或许,中信银行零售转型的不顺利,正是受累于此。
在业绩会上,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亲口承认,零售业务是行业痛点,也是中信银行经营管理的重大课题。
数据来看,在2024年,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的税前利润大幅下滑42.08% ,利润贡献占比由2021年的34.7%断崖式跌至11.4%。
一个字,惨。
不过,虽然零售利润严重下滑,但方合英也有挽尊的角度,“从体量看,中信银行零售营收在股份制银行中排第二,增速第一”。
另外,对于利润下降主因,方合英表示,“是零售信贷风险成本增加”。
我们知道,银行不良率是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指标。
只不过,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曾表示,“中信银行的不良率连续六年下降,达到了2014年以来最好的水平;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率连续四年上升,达到了2013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新发生不良率连续四年下降”。
如此看来,中信银行整体的信贷质量在提高,而拖后腿的,还是零售业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信银行个人不良贷款余额295.8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19.12亿元,增幅6.91%,拉动个贷不良率上涨0.04%至1.25%。
其中,信用卡不良率2.51%,与行业对比,不良表现明显处于劣势。以招商银行为例,其2024年信用卡不良率仅为1.75%。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还得要从2021年的“新三年规划”说起。
根据规划,中信银行要在2023年实现零售营收占比超过50%、管理资产规模3.5万亿的目标。
为了在短时间内扩大零售规模,中信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信用卡、消费贷的审批。
结果就是,自2021年以来,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一路上扬,从2021年的1.83%,增长至如今的2.51%。
这或许就是此次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利润骤降的最主要原因。
所谓的“零售信贷风险成本”,就是中信银行在开展零售业务、如信用卡业务时,为覆盖潜在违约损失所付出的综合成本。
简言之,信用卡不良的飙升,蚕食了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空间。
除了信用卡以外,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不良情况,或许也有所恶化。
综上来看,2021年“新三年规划”带来的盲目规模扩张,至今仍在严重影响着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质量。
对此,中信银行有所反思,方合英也承认,“零售业务不能单纯目标驱动,而要体系驱动”。
所以说,别喊口号了,更别盲目扩张规模了。高质量的零售转型,才是正道。
中信银行的10年零售转型,没有成功,仍需时日。
1.TMT观察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TMT观察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TMT观察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TMT观察网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TMT观察网编辑修改或补充。